报告显示,东河区历史上曾是附近几个县市的小商品集散地,拥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东河商贸城”。但近年来,由于设施陈旧、模式落后、管理混乱,加上临近的江东省凭借更加优越的交通区位和政策扶持,崛起了几个大型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本地的商户和客流被大量吸走。“东河商贸城”日渐凋零,已然沦为一个以零售为主、半死不活的“僵尸市场”。
“商贸……流通……”陈临海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东河区地处几省交界,拥有两条高速公路交汇的枢纽优势,地理位置并不差。为什么守着金饭碗要饭吃?为什么本地的商业血脉会近乎枯竭?
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在他脑海中成型——重启商贸,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的商品集散中心!这不仅能直接带动商业繁荣、增加就业和税收,更能盘活物流、刺激本地轻工业生产,甚至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可谓一举多得!
这个想法让他有些兴奋,但他立刻告诫自己必须冷静。兹事体大,动辄涉及巨大的资金投入、复杂的土地规划和利益调整,绝不能纸上谈兵。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政府办主任(目前由一位副主任主持工作)的内线:“把近几年关于商贸城、开发区闲置土地,以及我们区与江东省周边地市商贸往来情况的所有资料,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相关提案,都给我找出来。另外,安排一下,明天下午,我要去东河商贸城实地看看。”
他需要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构想,也需要亲眼去看看,那片被报告描述为“凋零”的市场,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
当天晚上,陈临海挑灯夜战,查阅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越看,他越觉得自己的想法具有可行性。东河区的交通优势是天然的,本地及周边县市也有一定的轻工产业基础(如毛巾、劳保用品、简易厨具等),缺乏的是一个能够整合资源、提供高效流通平台的现代化市场。
他还特意查找了江东省,尤其是以“义乌模式”闻名全国的几个商贸之都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文件。那些地方从一开始的“鸡毛换糖”,到如今成为全球小商品采购中心,其发展路径、政府角色、政策创新,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和震撼。
“别人能行,我们东河为什么不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他胸中激荡。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勾勒初步的设想:区位选择(最好能与开发区闲置土地结合)、功能定位(差异化竞争,初期可主打中低端和区域性批发)、模式创新(如何引入电商、物流配套)……
直到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一份名为 《关于借鉴先进经验,重振东河商贸流通业,打造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初步思考》 的汇报提纲,已然在他笔下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