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守岁啦(2)

大道至简,名正而言顺。

有句俗话怎么说来着?

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虽粗鄙却在理。

这工学院,便是要将这理与工落到实处。

学院倒无需大兴土木另建,那样耗时耗力,等的花儿都谢了。

他计划先在京城物色一间规模尚可,位置合适的现有书院,直接收购过来改头换面即可。

省时省力不说,还能直接招收学生。

至于招收的学生,暂时不招收蒙童。

虽说教育该从娃娃抓起,道理不错,但二哥想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成效。

是要让那些等着看笑话的文武百官尽快看到实打实的好处。

因此,第一批学生,必须招揽那些本身已有些根基,或有特殊本事或强烈兴趣的人。

化学方面的人才哪里寻?

李洵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竟是那些终日在深山道观里鼓捣丹炉,追求长生不死的道士。

那些道士常年与金石矿物、水火交融打交道,于物质变化一道,未必没有独到的经验和天赋。

而那些小道士都是穷苦百姓子弟,跟在师傅身边伺候多年,经验和胆子比普通百姓大一点,可以吸纳。

还有那些散落民间,有着奇思妙想却不为世人所容的能人异士,或是痴迷于机关巧器,被家人邻里视为不务正业的怪才。

此外那些动手能力极强的工匠,精通算数、善于经营的掌柜、商人、账房先生也都是他想要吸纳进工学院的第一批学员。

他们有实践经验,缺的是理论和更开阔的眼界。

而这些,他李洵都有!

至于那些只想混个名头,投机取巧的纨绔子弟。

李洵也早有对策。

直接实行相应学科的入学考试制度,设立门槛,用真才实学刷掉那些滥竽充数之辈。

写到这里,李洵的笔尖顿了顿。

光让人进来学习还不够,谁家里不指望顶梁柱养家糊口?

空谈理想留不住人。

他思忖片刻,继续写道。

学制暂定两年。

学成之后,学院负责安排差事,进入朝廷相关的工坊、项目,并发放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