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核查工作组的进驻,像一块巨石投入龙湖官场的深潭,激起的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区委大院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经过区长办公室门口的人都下意识放轻脚步。
赵东来称病请假两天,他那个小舅子钱卫东,在被“请”去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聊”了三个小时后,脸色煞白地出来,当天下午就买了去海南的机票。
林万骁稳坐钓鱼台。他知道,光靠内部霹雳手段还不够,必须掌握外部舆论的主动权。这把火,得里应外合地烧。
周三上午,他让李明坊请来了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叶莉莉。
叶莉莉四十出头,齐耳短发,戴着金丝眼镜,一身得体的职业套装,是班子里的“秀才”。她敲门进来时,手里拿着笔记本,姿态恭敬中带着几分知识分子的清高。
“林书记,您找我?”
“叶部长,坐。”林万骁从文件堆里抬起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有个任务交给你。数据核查是刮骨疗毒,但咱们龙湖不能只让外面看到‘毒’,更得让人看到我们‘疗伤’的决心和成效。彩虹桥项目重启,营商环境整治,这些正面的东西,要加大宣传力度。”
叶莉莉眼睛一亮。她这个宣传部长,以前没少为擦亮龙湖“经济强区”招牌出力,但那些宣传稿自己写着都心虚。如今新书记要搞真刀真枪的改革,正是宣传口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书记,您的意思是?”
“组织一波集中宣传报道。不要自说自话,要请外面的和尚来念经。”林万骁手指在桌上点了点,“市台、省报,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平面媒体,都可以请过来。重点围绕我们重启烂尾项目、优化营商环境、挤压数据水分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几块来做文章。基调要扎实,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塑造我们龙湖区委区政府锐意改革、敢于碰硬的形象。”
“明白!”叶莉莉立刻领会精神,“我马上安排,制定一个详细的宣传方案,重点对接几家省市级主流媒体。”
林万骁点点头,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语气随意地补充了一句:“哦,对了。省报那边,我记得有个叫沈星澜的记者,跑时政和经济口的,文笔犀利,看问题也深。如果能请动她来写篇深度报道,效果应该不错。你可以尝试联系一下。”
叶莉莉心下微讶,林书记连省报具体记者的名字都这么清楚?她不敢多问,连忙记下:“好的,书记,我亲自跟进省报的对接,重点邀请这位沈记者。”
叶莉莉动作很快。两天后,省报政经部首席记者沈星澜的电话,就打到了林万骁的办公手机上。彼时,林万骁正在听取数据核查工作组的阶段性汇报。
看到那个熟悉的号码,林万骁对汇报的纪委副书记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拿起手机走到了窗边。
“林大书记,日理万机啊?我们社领导亲自下的任务,让我来给您这位改革尖兵做专访,捧捧场。”电话那头,沈星澜的声音带着一丝熟悉的调侃,像羽毛轻轻搔过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