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流沙井(2011年2月14日)

朔方的风,带着刀子般的凛冽和亘古的荒凉,在广袤无垠的黑水城遗址上呼啸而过。夕阳的余晖将断壁残垣染成一片凄艳的金红,巨大的夯土城墙如同巨兽的肋骨,倔强地刺向昏黄的天空。风蚀的佛塔、倾颓的寺庙,在流沙的掩埋下半遮半露,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前的繁华与湮灭。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干草和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难以言喻的苍凉气息。

几辆经过特殊改装、覆盖着厚厚沙尘的越野车,停在一处相对避风的巨大土台下方。李玄策、方清墨、王铁柱、周卫国,以及一支精干的科考与安全混合小队,正围绕着一张摊在引擎盖上的、泛黄发脆的1958年地质勘探队手绘地图。地图中央,用红笔清晰地标注着一个点,旁边是褪色的钢笔字——“补给井”。

“就是这儿了。”李玄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那个红点上,目光锐利地扫视着眼前这片被风沙反复雕琢、地貌已与照片上大不相同的戈壁,“按照片方位和坐标推算,那口井应该在这片风蚀台地的西侧边缘。”

方清墨裹紧了防风衣的领口,清冷的目光投向远处。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粗粝的沙石地上。她手中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从津门废墟中提取的那张黑白照片的放大图——年轻李长庚的手指,正按在枯井井沿那块带有星芒凹痕的石头上。

“爸当年…就在这里。”她的声音很轻,被风吹得有些飘忽,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1958年的父亲,风华正茂,在这片荒原上探寻着未知。那时的母亲,甚至还未曾与父亲相遇。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历史厚重与家族羁绊的情绪,悄然弥漫在她心头。

王铁柱搓了搓冻得发红的大手,瓮声瓮气地说:“娘的,这风沙,比咱哈市的‘大烟炮’还邪乎!那井过了五十多年,早被埋了吧?”

周卫国则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地形和不断变幻的风向,作为经验丰富的安全督导,他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玄策,沙丘移动很活跃,这片区域地质结构可能极不稳定。而且…卫星云图显示,西北方向有强对流云团正在形成,恐怕会有大沙暴。”

仿佛是为了印证周卫国的预感,远处的地平线开始变得模糊,一层昏黄的帷幕正被无形的巨手缓缓拉起,吞噬着残存的夕阳。风,骤然加大了力度,卷起地上的沙砾,打在车身上发出密集的噼啪声。

“没时间犹豫了!”李玄策当机立断,“铁柱,卫国,带人清理定位点!清墨,准备‘织女’(指代方清墨团队研发的‘丝路地脉菌’生物加固剂)!”

众人立刻行动。王铁柱和周卫国带着几名队员,手持地质雷达和金属探测器,顶着越来越猛烈的风沙,奔向地图指示的区域。探测器在呼啸的风声中发出尖锐的蜂鸣,很快锁定了一片被流沙半掩埋的低洼地。

“就是这!”王铁柱大吼着,扔掉探测器,抄起工兵铲就开始奋力挖掘。周卫国指挥队员迅速用携带的轻便挡沙板围成一个半圆,试图阻挡肆虐的风沙。

随着沙土被一层层挖开,一个用巨大、粗糙的青石板封住的圆形井口逐渐显露出来!石板中央,赫然镶嵌着一个早已锈迹斑斑、但形制奇特的厚重铅封!铅封表面布满了风沙侵蚀的痕迹,却依然能辨认出复杂的几何纹路,中心位置,正是那个与照片上一模一样的星芒凹痕!

“找到了!”王铁柱兴奋地吼叫被狂风吹散。

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呜——!!!

一阵如同鬼哭狼嚎般的、令人头皮发麻的尖啸声从西北方席卷而来!刚才还只是模糊的地平线,此刻已化作一堵接天蔽日、高达数十米的、翻滚咆哮的沙墙!真正的强沙暴,来了!

狂风瞬间提升到令人站立不稳的级别!能见度骤降到不足十米!飞沙走石如同子弹般击打在挡沙板和车身上!王铁柱等人被吹得东倒西歪,刚挖开的井口边缘,松散的沙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井内坍塌回流!

“探测仪失灵了!所有电子信号被强烈干扰!”一名队员对着通讯器嘶吼,声音淹没在风沙的咆哮中。

“加固井口!快!”李玄策顶着风沙冲到近前,声音在呼啸中显得异常沉稳。他看向方清墨。

方清墨早已准备好。她迅速打开一个恒温储存箱,里面整齐排列着十几支装着深褐色、粘稠如蜜液的特殊试管。这正是她团队基于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结合仿生学开发的“丝路地脉菌”浓缩液。这种工程菌能在沙土中快速繁殖并分泌强力生物粘合剂,形成稳固的网状结构。

没有丝毫犹豫,方清墨将几支试管递给队员:“均匀喷洒在井口周围流沙层!快!”深褐色的菌液被迅速喷洒在不断塌陷的流沙上,如同给伤口敷上药膏。

然而,沙暴的力量超乎想象!刚喷洒上去的菌液瞬间被狂风吹散、掩埋!井口边缘的流沙塌陷速度更快了!巨大的铅封石板在流沙的拉扯下发出令人牙酸的“咯吱”声,似乎随时会滑落坠入深不见底的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