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秋日的阳光带着一种澄澈的金黄,透过国安部大楼高层会议室的巨大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带着一丝兴奋的躁动。这份躁动并非源于紧张的行动部署,而是来自一个震动世界的文化喜讯。
李玄策坐在会议桌主位,面前摊开的并非行动简报或经济分析,而是一份份打印出来的、来自全球各大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舆情快报。巨大的投影屏幕上,一个醒目的标题被居中放大,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荡起层层涟漪: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屏幕下方,是如同瀑布般不断刷新的实时舆情信息流:
国内: “举国欢腾!莫言成中国首位诺奖文学得主!”、“高密东北乡走向世界!”、“魔幻现实主义绽放东方异彩!”、“文化自信的里程碑!”、“书店莫言作品售罄,连夜加印!”…
国际: “西方文学殿堂向中国敞开大门!”、“乡土中国的史诗获得世界认可!”、“莫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杰出声音!”、“评委会:其作品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主流正面报道)
杂音: “诺奖是否在‘拥抱’中国模式?”、“莫言笔下的中国乡村是否过于‘黑暗’?”、“获奖是否意味着西方对中国文化审查的‘妥协’?”、“警惕奖项被过度政治化解读!”… (少数质疑或刻意引导的声音)
会议室里坐着的并非行动组干将,而是国安部负责舆情分析与文化安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受邀前来的中宣部两位资深专员。气氛不同于往日的凝重,带着一种振奋与审慎交织的复杂情绪。
“消息已经确认了。” 一位负责国际舆情的年轻女分析师难掩激动,声音微微发颤,“全球主要媒体都在头版头条报道!国内社交媒体彻底沸腾,相关话题阅读量半小时内突破十亿!这是…这是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
另一位负责国内舆情的男同事补充道:“主流舆论一片欢腾,民族自豪感高涨。各地文化部门、高校、作协都在组织庆祝活动。莫言老师的家乡高密,据说已经人山人海,当地政府正在紧急部署接待和安保。”
李玄策的目光沉稳地扫过屏幕上的信息流,脸上带着一丝欣慰的笑容,但眼底深处却保持着惯有的冷静与洞察。他端起手边的青花瓷杯,抿了一口温热的龙井茶,清雅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
“莫言先生获奖,实至名归。” 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他用根植于中国大地的语言,描绘了具有普遍人类意义的画卷。这是中国文学的骄傲,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其意义,远超文学本身,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然而,越是重大的文化事件,越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大家注意到这些‘涟漪’中的暗流了吗?”
他的手指在控制台上轻轻一点,屏幕上立刻被筛选出一些特定的评论和报道片段:
某西方知名评论员文章节选:“…莫言的获奖,是否标志着西方对‘中国模式’下文化生态的某种‘认可’?其作品中展现的乡村苦难与魔幻色彩,是否更符合西方对‘东方奇观’的想象,而非全面的中国现实?…”
国内某小众论坛热帖:“…诺奖终于给中国了,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路子’对了?那些整天嚷嚷西方自由民主好的公知们该闭嘴了吧?…”
境外某非政府组织声明:“…祝贺莫言先生。我们希望,这个奖项能促使中国进一步开放文化空间,保障更广泛的创作自由和表达自由…” (措辞温和,指向明确)
国内网络零星声音:“…莫言写的是好,但感觉离我们好远啊…还是喜欢看爽文…”、“获奖是好事,但能当饭吃吗?房价啥时候降?”
“看,” 李玄策的声音冷静而清晰,“正面的、庆祝的声浪是主流,这毋庸置疑。但我们必须敏锐捕捉和研判这些‘涟漪’之下,可能存在的暗涌。”
他看向中宣部的专员:“王处,刘处,舆情引导上,我的建议是:第一,旗帜鲜明地庆祝这一文化盛事,肯定其积极意义,营造举国同庆的正面氛围。组织权威媒体进行深度解读,聚焦莫言先生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乡土、历史的深刻描绘,突出其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生命力。第二,” 他加重了语气,“对于试图将奖项过度政治化、工具化的解读,无论是来自外部刻意引导,还是内部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都要及时、有力地进行辨析和引导。强调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我们自身文化的深厚底蕴、发展进步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而非依赖一个奖项的肯定或否定。第三,对于借机生事、影射攻击我国文化政策的言论,要依法依规进行管控。引导公众理性、客观看待,避免陷入无谓的口水战。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要靠我们脚踏实地去创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宣部的王处长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李部长分析得非常透彻。我们会立刻部署,组织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和专题节目,既展现喜悦,也传递理性。对于文化自信的阐释,我们会着重强调其内生性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