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青瓷传世音(2017年6月12日)

六月的杭州,空气中浮动着栀子花的甜香和钱塘江潮润的水汽。河坊街的青石板路被午后的阳光晒得微微发烫,游人如织,喧闹声汇成一股充满烟火气的暖流,流淌在鳞次栉比的商铺之间。

在街角一家挂着“龙泉陈记”老匾额的瓷器铺子里,店主陈伯正对着手机支架上的镜头,全神贯注。他年逾花甲,头发花白,但一双手却异常稳健有力。面前旋转的辘轳车上,一团湿润的陶泥在他指尖的魔法下,正渐渐显出一个杯子的雏形。手机屏幕上,观看直播的人数悄然攀升。

“老铁们看好了,”陈伯操着一口带着浓重浙南方言的普通话,脸上沟壑纵横,笑容却质朴真诚,“这拉坯啊,讲究的是心手合一。你看这泥巴,它是有灵性的,你急不得,燥不得,得像对待小囡囡一样,顺着它的性子来。”

他手腕轻压,泥坯的边缘流畅地向上延伸,形成一个优雅的弧线。“就像咱们老祖宗说的,‘和而不同’。前两天电视上那位大领导讲的话,听着就舒服。他说国与国相处,要‘和而不同’,不能强求一样。咱们做瓷器,也是这个理儿!”

陈伯拿起旁边一只刚刚素烧过的梅子青小杯,釉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与另一只天青色的杯子并排放着。“瞧见没?这叫‘共窑异色’。天青配梅子青,放在一个窑里烧,火候要恰到好处,釉色要交融,但不能抢了对方的风头。天青有它的深邃,梅子青有它的活泼,各自美着,放在一起又更和谐。这可不就是‘和而不同’吗?喧宾夺主,那就失了韵味,成了次品喽!”

直播间里弹幕顿时活跃起来:

“陈伯说得太形象了!”

“瓷器里也有大智慧啊!”

“听着比新闻联播还明白!”

就在这时,店门口传来一声带着异国腔调的赞叹:“Bellissimo!(太美了!)”一位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意大利游客马可,被橱窗里陈列的青瓷深深吸引,挤进店里。他指着陈伯手中的梅子青杯子,又看看旁边的天青色,激动地比划着:“教授,您刚才说的…‘共窑异色’?‘和而不同’?我懂!就像我们的歌剧和你们的京剧!完全不同,但都是伟大的艺术!放在一起,世界才精彩!”

马可的中文有些生涩,但热情洋溢。他兴奋地对身边的同伴说:“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对话!比那些干巴巴的政治口号强一万倍!”他当即拍板,指着那对青瓷杯:“我要订一百套!带回意大利,给我的朋友们看,真正的中国智慧,是美,是包容!”

陈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笑开了花,皱纹都舒展开了。他放下手中的泥坯,搓着手,有些局促又自豪:“哎哟,谢谢,谢谢洋先生赏识!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能让人喜欢,能让人明白这‘和合’的道理,值了!”他赶紧招呼伙计记下订单,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这小小的瓷器铺子,仿佛成了连接世界的一座微型桥梁。

同一时间,在京城某顶尖高校的匿名校园论坛“未名角”上,一篇刚发布的帖子《“和合”代码论:从Linux内核看天下同归而殊途》正以惊人的速度被顶起。发帖人ID是“墨点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