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国则像个总管,协调着进度,负责一些需要力气的搬运活儿,同时也帮着打下手,检查整理好的物品,确保没有遗漏和错放。他不时给几位老师傅递个工具、倒杯热水,显得周到而稳重。

王超没有过多干涉,只是每天准时提供丰盛的两餐——午饭和晚饭都保证有荤有素,米饭管饱,偶尔还有一瓶散装啤酒让大家助兴。

足量的腐竹、红薯粉作为报酬也让老师傅们和他们的家人倍感实惠。他看着那些原本锈迹斑斑、几乎要被当作废铁的工具和零件,在老师傅们的手中一点点褪去污垢,恢复功能,变得光亮整齐,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这不仅仅是物资的翻新,更是知识和手艺的传承与再现,是劳动价值的具象化。每一次砂纸的摩擦,每一次扳手的拧动,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匠心与物尽其用的朴素道理。

期间,王超也借着休息吃饭的间隙,不动声色地了解着几位老师傅各自擅长的领域和家里的一些情况。

比如赵大海师傅性格内向,但提到他儿子顶班进了机械厂当学徒,眼神里会流露出些许欣慰,女儿嫁到了外地,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李德明师傅老伴患有慢性关节炎,需要常年吃药,经济压力不小;周福贵师傅则有三个儿子,两个还在待业,一个刚下乡,负担最重,所以他干活也最卖力,对报酬最为关心。

张保国则相对宽裕,但人也最讲义气。这些信息,王超都默默记在心里,这不仅是出于关心,也是为了未来可能更深入的合作打下基础。

十天后,东厢房里的景象已然焕然一新。原本杂乱堆积、蒙尘生锈的“废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的各类物品,仿佛一个微型的物资仓库。

这批经过精心整理、修复的物资,其价值比起原始状态,已经翻了数倍不止,不仅在于其使用价值,更在于其“随时可用”的便利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