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行家伸伸手

难得的清闲时光,王超惬意地靠在那张老旧的竹椅上,手边的小凳上摆着两样与这个朴素环境略显“奢侈”的物事——一小碟炒得焦香、散发着诱人气息的带壳花生,以及一瓶冒着细密气泡、瓶壁上凝结着诱人水珠的橘子味玻璃瓶汽水。

他慢悠悠地剥着花生,扔进嘴里,咀嚼间满口生香。再端起那冰凉的汽水,小心地喝上一口,甜滋滋、麻酥酥的气泡在舌尖跳跃,带来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愉悦。

就在他一颗花生一口汽水,琢磨着万一项目不批,那四千斤黄豆该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慢慢消化掉时,院门外传来了熟悉的喊声:“王超同志!王超同志在家吗?”

是街道办干事老吴的声音。

王超立刻放下汽水瓶,将剩下的小半碟花生用布盖好,起身应道:“在呢,吴干事,门没闩,快进屋里来。”

老吴推门进来,脸上带着惯常的笑容,额头上有些细汗:“找你一趟可真不容易。马主任现在让你现在去街道办一趟,领导们正在开会讨论你那豆制品项目呢,等着听你当面汇报!”

来了!王超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顺手将桌上那瓶没喝完的汽水往不显眼的角落挪了挪:“好,我收拾一下马上就去。”

王超整理了一下衣着,沉稳地走进街道办的会议室。里面坐着马主任、街道党委刘书记,还有另外两位副主任,气氛显得有些正式。

“王超同志,你提交的这份报告,我们几个都仔细看过了。”刘书记开门见山,手里拿着那份报告,目光锐利而审慎,“想法很大胆,也很有前瞻性。丰富市场供应,利用豆渣促进家庭副业,这些出发点都很好,符合当前的政策精神。”

他顿了顿,话锋微转,手指在报告上点了点:“但是,王超同志,这里面有几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第一,资金。报告里预估的初期投入虽然不算巨大,但对咱们街道来说也不是小数目。这笔钱从哪里来?是街道全额投入,还是你们加工组自筹一部分?如果亏损了,怎么办?”

“第二,技术。做米粉和做豆制品,这是两码事。报告里提到生产工艺相对传统,但‘相对传统’具体指什么?我们街道,包括你王超同志,有没有掌握成熟可靠技术的人?能不能保证做出来的腐竹、豆腐干质量稳定,能卖得出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货源。”刘书记加重了语气,“你提到可能通过物资局争取计划外调剂。这个‘可能’有多大把握?能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吗?价格波动能不能承受?如果没有豆子,一切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