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更上层楼
豆制品试生产的成功以及其在内部和邻里间获得的良好口碑,如同为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插上了另一只翅膀。王超精心准备了一份详尽的试生产总结报告,附上产品质量样品和初步的成本效益分析,经由马主任递交到了街道和区工业科。
这份报告立刻引起了区里的高度重视。区委周副书记亲自过问,并指示工业科组织一次正式的评审验收会。几天后,由区工业科牵头,联合区商业科、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了一支规格不低的评审小组,再次莅临南水街道加工组的新厂区。
这一次,王超的准备更加充分。评审小组抵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厂区,以及工人们整齐的着装和精神饱满的面貌。
各位领导,欢迎莅临指导!马主任热情地上前迎接,王超紧随其后。
工业科的孙科长笑着与马主任握手:老马,你们这又是闷声干大事啊!听说豆制品都搞出来了?
都是区里领导有方,街道大力支持,还有小王他们这帮年轻人肯干!马主任谦虚道,顺势把王超推向前台,具体情况,让王超同志向各位领导汇报。
王超不卑不亢地引领评审小组参观。他不仅安排了完整的豆制品生产流程演示,从选豆、磨浆到点浆、揭竹、压制豆腐干,还将试生产期间记录的详细数据、改进过程以及产品质量标准整理成清晰的图表展示出来。何师傅作为技术权威坐镇,两位老工人和女工们熟练的操作,两名学徒认真负责的态度,都给评审小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看到何师傅手法娴熟地从豆浆表面揭起一张薄如蝉翼、色泽金黄的腐竹时,商业科的副科长忍不住赞叹:这手艺,绝了!比我在省城副食品商店看到的品相还好!
何师傅只是谦逊地笑了笑:熟能生巧,关键是火候和手法。
评审会上,王超作为项目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进行了主汇报。他不再仅仅描述过程和展示成果,而是着重阐述了豆制品项目与当前政策的契合点。
各位领导,王超站在简易的讲台前,声音清晰沉稳,我们这个豆制品项目,首先是充分利用了本地潜在资源,通过物资局的计划外调剂渠道获取黄豆原料,不占用计划内指标;其次,这是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第三,产品直接面向市场,能有效丰富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第四,项目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特别是吸纳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工人发挥余热;最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豆渣,我们可以低价提供给街道的养殖户,形成加工-副业的良性循环......
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翔实,逻辑严密,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操作,充分展现了其超越年龄的沉稳和卓识。
汇报完毕后,工业科孙科长率先提问:王超同志,你提到的计划外黄豆调剂,供应稳定性如何保障?
孙科长,我们已经与物资局建立了初步的合作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我们相信能够争取到更稳定的供应。同时,区里如果能帮助我们争取部分计划内指标,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王超的回答既实事求是,又巧妙地提出了请求。
财政局的同志翻看着成本分析表问道:按照你们的测算,大规模生产后,利润率能保持在什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