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锦堂春慢

朝花瑾雪 忧郁的天 3910 字 12天前

“沈小姐怎么在这儿?”他走到我身边,目光往兵部衙门里瞥了瞥,“是来等靖安侯?”

我没瞒他:“给父亲送些早饭。”

他点了点头,没多问,只道:“方才在街角看见个卖糖画的,捏的老虎很像真的,沈小公子若是喜欢,我买了送过去?”

我愣了下才反应过来,他是说念安。昨日赏花宴上念安攥着糖老虎的事,他竟记着。“多谢谢大人好意,”我浅笑道,“改日我让念安自己去买就好。”

他笑了笑,没再说话,抱着文书往里走。我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昨日他手里的《盐铁论》——那书里讲的是治国理财,他一个翰林院编修,关心这些做什么?

回府的路上,挽月忽然说:“小姐,方才我看见春桃从柳姨娘院里出来,往后门去了,手里还拎着个小包袱。”

“跟上看看。”我掀开车帘一角——柳姨娘这时候派人出去,定没好事。

马车慢悠悠地跟着,拐了两个弯,竟到了吏部侍郎府的后巷。春桃左右看了看,把包袱递给了个穿灰衣的婆子,两人低声说了几句话,春桃就匆匆往回走。

“那是侍郎府的刘妈妈,”挽月认得人,“专管外宅的事。”

我靠在车壁上,闭了闭眼。吏部侍郎是三皇子的人,柳姨娘跟他的人往来,定是在传递父亲的消息。

小主,

回到府里,刚进院子,就见念安蹲在廊下哭。我连忙走过去:“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姐姐,我的砚台被人摔碎了!”念安指着地上的碎石头,抽抽噎噎地说,“就是柳姨娘院里的小石头,他说我挡路,就把我的砚台扔地上了!”

小石头是柳姨娘的小儿子,比念安小两岁,平时被柳姨娘纵得无法无天。我刚要说话,柳姨娘就扶着丫鬟来了,假惺惺地拍了小石头一下:“你这混小子!怎么能摔哥哥的砚台?快给哥哥道歉!”

小石头梗着脖子不说话,柳姨娘就叹着气对我说:“微婉,你看这孩子,被我惯坏了。那砚台多少钱?我赔给你。”

“不用了,”我捡起块碎砚台,指尖被划了道口子,渗出血珠,“只是这砚台是母亲留给念安的,碎了便碎了,说赔也赔不回来。”

柳姨娘的脸白了白。母亲是父亲的软肋,提母亲,她总不敢太放肆。“是我没教好孩子,”她拉着小石头就往回走,“回头我定好好罚他!”

待她们走了,挽月拿帕子给我包手指:“小姐何必跟她置气,仔细伤了手。”

“我不是置气,”我看着念安哭红的眼睛,心里发疼,“我是要让她知道,念安是侯府嫡子,不是谁都能欺负的。”

到了傍晚,父亲才回来。他进院时脚步沉,眉头锁得紧紧的,连我迎上去都没看见。

“爹,您回来了。”我接过他手里的朝珠,“议事还顺利吗?”

父亲叹了口气,没说话,径直往书房走。我跟着进去,见他坐在椅子上,捏着眉心说:“三皇子递了奏疏,弹劾我上月西市失火时,卫戍兵调度迟缓,让朝廷丢了二十车粮草。陛下虽没降罪,却让兵部暂管了南城的卫戍权。”

我心里一凉——南城挨着皇宫,丢了南城的兵权,就等于断了父亲的左膀右臂。“那二十车粮草是怎么回事?”我问。

“说是三皇子采买的军粮,存放在西市仓库,失火时烧了。”父亲敲着桌子,气声道,“可西市仓库根本就没存过军粮!他这是凭空捏造罪名!”

我忽然想起昨日谢景行说的话,他说三皇子的表兄和柳姨娘的弟弟合开了粮铺,上个月丢了批粮。“爹,”我走到他身边,“上月西市失火那天,柳姨娘的弟弟柳成,是不是借了您的令牌调过兵?”

父亲猛地抬头:“你怎么知道?”

“挽月的表哥在卫戍营当差,听他提过一句。”我没敢说我查过柳成,“那天柳成说他商队过城门,怕被乱兵抢,借了两队兵护送。您当时说家丑不可外扬,没敢声张。”

父亲拍了下桌子:“没错!那天他确实借了兵!可这跟粮草有什么关系?”

“三皇子说丢了军粮,柳成那天调走了护仓库的兵,”我把碎砚台的事咽了回去,只说关键,“会不会是柳成和三皇子的人勾结,借着失火的由头,把私粮运出了城?又怕被卫戍兵撞见,才调走了人?”

父亲愣住了,眼里渐渐有了光:“你是说……他们把私粮冒充军粮,烧了仓库掩人耳目,再反咬我一口?”

“很有可能。”我点头,“柳姨娘近来和吏部侍郎府往来密切,而侍郎是三皇子的人。他们这么做,一是想夺您的兵权,二是想让您背黑锅。”

父亲站起身,在书房里踱了两圈,忽然停住脚:“可这事没法查!柳成是我内弟,我若是翻旧账,别人会说我为了脱罪攀咬亲戚!”

“不用您说,”我轻声道,“让太子那边知道就行。太子一直防着三皇子,若是让他知道三皇子借军粮的名义运私粮,他定会在陛下面前提一句。”

父亲看着我,嘴唇动了动,像是想说什么,最终只叹了口气:“你这孩子……这些事不是你该操心的。”

我知道他是心疼我,怕我卷进朝堂的浑水里。可我若是不操心,父亲倒了,侯府散了,我和念安又能去哪?

正说着,念安端着碗参汤进来,踮着脚递到父亲面前:“爹,喝汤。姐姐说喝了汤,就不头疼了。”

父亲接过汤碗,摸了摸念安的头,眼眶红了。“念安,”他忽然开口,“爹若是不在家,你要听姐姐的话,保护好姐姐。”

念安似懂非懂地点头:“我会的!我长大了要当将军,保护爹和姐姐!”

我别过脸,怕眼泪掉下来。父亲这是信了我的话,要跟三皇子斗了。

夜里,挽月端来热水,见我对着灯发愣,轻声道:“小姐,谢大人派人送了封信来。”

我拆开一看,里面只有张纸条,写着“西市仓库的看守,姓王,住南城巷尾”。

指尖捏着纸条,我忽然想起谢景行那双亮得像刀子的眼睛。他到底是在帮我,还是在给自己铺路?

汴京的水,比我想的还要深。

第三日一早,我让挽月去南城找那个姓王的看守。自己则借着“谢探花前日拾书之恩”的由头,备了些礼物,往翰林院去——总得跟谢景行说声谢,也探探他的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翰林院在皇城根下,青砖墙黑瓦,看着朴素,门口却有侍卫站岗。报了姓名,等了片刻,就见谢景行迎了出来。他换了件月白长衫,没戴官帽,头发用根木簪束着,倒比穿公服时看着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