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唐顺宗李诵:半生熬死爹,在位百天崩

顺宗登基那天,场面有点尴尬。按规矩,新皇帝得站在太极殿的龙椅前,接受百官朝拜,可顺宗连站都站不稳,最后是宦官扶着他,半坐半靠在龙椅上,连“平身”两个字都说得含糊不清。

可就是这么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皇帝,一上台就搞了场大动作——史称“永贞革新”。

顺宗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身体不行,要是不趁着刚登基的劲儿干票大的,等哪天撑不住了,这江山就成了宦官和藩镇的囊中之物。他早就暗地里培养了一群心腹,为首的是王叔文和王伾,还有柳宗元、刘禹锡这些后来被称为“二王八司马”的官员。

这群人里,王叔文最有本事,也最敢干。顺宗登基第二天,王叔文就以皇帝的名义下了两道圣旨:第一道,废除“宫市”;第二道,废除“五坊小儿”。

先说这“宫市”,就是皇宫里的人到市面上买东西,说是买,其实跟抢差不多。宦官拿着一块破布,就能说这是“御用布料”,要你十匹好布的钱,你还不敢不给。有个农夫拉着一车柴去卖,宦官过来就说:“这车柴宫里要了,给你半匹布当钱。”农夫不答应,宦官直接把柴抢走,还把农夫打了一顿。这事传到顺宗耳朵里,他气得拍桌子(当然,是左手拍的),所以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废宫市。

再说说“五坊小儿”,五坊是皇宫里养雕、鹰、鹞、鹘、狗的地方,这些管五坊的宦官就叫“五坊小儿”。他们比宫市的宦官还横,到了老百姓家里,说是“皇家养的鹰要喝水”,就得让你端最好的茶;要是说“狗饿了”,就得给肉吃,不给就砸你家东西。顺宗废了五坊小儿,老百姓听说后,街上放鞭炮的比过年还热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新唐书·顺宗本纪》里记:“罢宫市,罢五坊小儿。”就这七个字,背后是多少百姓的苦,又是多少宦官的恨。

可顺宗没停手,他知道,宦官最厉害的不是抢东西,是手里有兵权。当时神策军的兵权全在宦官手里,顺宗想把兵权收回来,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王叔文推荐了范希朝和韩泰,让他们去接管神策军。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宦官头子俱文珍当场就炸了:“兵权是咱们的命根子,给了他们,咱们还活不活?”他连夜召集其他宦官,跑到顺宗面前哭哭啼啼:“陛下,神策军是保卫皇宫的,要是交给外人,万一他们造反,谁来保护您?”

顺宗本来身体就不好,被宦官这么一闹,气得头晕眼花,话都说不出来。王叔文想再争辩,可宦官根本不给机会,直接把范希朝和韩泰挡在神策军军营外,俩人连军营的门都没进去。

兵权没拿回来,顺宗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到了三月,他连早朝都没法上了,所有奏章都得靠王叔文等人先看完,再念给他听,他点头就准,摇头就驳回。可这么一来,满朝文武都觉得:这皇帝跟个傀儡似的,实权都在王叔文手里。

藩镇也开始闹事。淮西节度使吴少诚上书,说王叔文“专权乱政”,要求顺宗把王叔文撤职。俱文珍趁机联合几个老臣,天天在顺宗面前说王叔文的坏话,说他“想谋反”“想架空皇帝”。

顺宗心里清楚王叔文是忠臣,可他自己说话没人听,身体又撑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王叔文被排挤。五月,俱文珍等人逼着顺宗下旨,让王叔文去当渝州司户参军,把他赶出了长安。

王叔文走的那天,天上下着小雨。他骑着马出长安城门,回头看了一眼皇宫,叹了口气:“吾志未竟,奈何天不假年!”我们中学课本里学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说的就是刘禹锡和王叔文这群人的遭遇。

王叔文被赶走后,顺宗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俱文珍等人见顺宗没了靠山,就开始琢磨着换皇帝。他们选中的人,是顺宗的长子李纯——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