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唐诗的传承与复兴 下

【“保存那么难吗?”

“是啊,不论是写在亭台楼阁还是刻在石碑上,文字都是脆弱的,”

“那怎么不编成《诗集传》给后世呢?”

“李白生前就托人把他毕生作品编成诗集,可惜最后失传了,

李清照是收藏珍贵书籍的大家,金兵南下时,十几间房子里万卷藏书都毁于战火,

他自己的诗词也只剩下七八十首,太可惜了,

我们能存下这不到5万首唐诗已实属不易,”

“等等你再说一遍,”

“我们存下不到5万首,”

“这里是18世纪,却和我们时代的唐诗数量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你的时代,唐诗并没有继续消亡?”】

【“看来他们做的是有意义的。”

“他们?”

“是的,从很早开始就有人注意到唐诗的消亡,

所以他们想把唐诗收集起来,编成一部全集,

但之前官家的合集都不全,而私人的合集也能力有限,

甚至是本身还没失传,诗集先没了,只剩下书名。”

“收集后再失传,这有意义吗?”

“文字是脆弱的,但从作品诞生开始,人们要保存他的愿望从未断绝。”】

【“当年王安石的唐诗选不过1200首诗,

至明代已有多个全集尝试,收集的唐诗已超过2万首,

到明末中原在历劫难之际,胡震亨、季振仪等相继用毕生精力收集唐诗。

保留了珍贵的底稿。

直到我的祖父曹寅,受康熙皇帝之命主持刊刻《全唐诗》。

拾遗补缺,终于大成,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人2200余位。”】

【“难怪你对唐诗了解那么深。”

“不是我夸口,我当我家曾有当时最好的唐诗课本。”

“那你写诗也很厉害喽?”

“我写了本小说叫《石头记》,把我的诗融进了小说里,

还有我对唐诗的一切理解,希望后来的人能看见。”

“若你没读到唐诗,这本小说也不会在。”】

【“何止,唐诗是后少多少后世源作品的源头,

倘若没有那1/5的李白,我们熟悉的语句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