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多方周旋,边境扬威

州牧治中从事王楷的离去,像一阵微风吹过美稷城,并未掀起太大波澜,却留下了一连串亟待破解的谜团和亟待应对的挑战。那位神秘“郭”先生的信,如同在平静湖面下投下的暗礁,提醒着刘昊前路并非坦途。美稷城的夯土声依旧日夜不息,但决策层的注意力已不得不分散到更为广阔和复杂的棋局之上。

刘昊将“郭”先生信中提及的“疫病风险”与“太原防务”两个关键点,分别交由张诚与裴元绍暗中调查准备,暂不声张。眼下,有更迫切的边患需要应对。

果然,不过旬日,边境烽烟再起。这一次,威胁来自两个方向。

西面,河套地区的南匈奴部落,听闻美稷大兴土木、西河郡白波贼被荡平,似乎感到了不安与威胁,又或是单纯地想趁秋高马肥之际南下打草谷,数个部落联合起来,纠集了数千骑兵,开始频繁寇掠西河郡西北部的边塞亭障,气焰嚣张。

东面,袁绍的报复虽未大规模来临,但小规模的骚扰已然开始。数支打着“河北义从”旗号的轻骑兵,越过太行山隘口,突入上党郡北部,烧毁村庄,截杀信使,虽未造成致命损伤,却如蚊蝇般令人厌烦,极大地干扰了上党与美稷之间的联络和物资运输。

与此同时,被“请”回美稷的蔡琰,在经过数日的休养后,主动提出要见刘昊。

美稷临时军衙旁的静室内,炉火微暖,茶香袅袅。刘昊首次正式会见这位名满天下的才女。

蔡琰换上了一身素雅的汉家衣裙,虽面容仍带些许憔悴,但眼神已恢复沉静与睿智,举止从容,气度不凡。她盈盈一礼:“妾身蔡琰,谢过将军搭救之恩。”

刘昊还礼:“蔡先生不必多礼。昊份所应当。先生在此,若有任何需求,但凭吩咐,必竭力满足。”他言语客气,却也不失一方诸侯的威严。

蔡琰抬眼,目光清澈而直接:“将军援手,妾身感激。然妾身有一事不明,望将军解惑。将军将妾身‘请’至美稷,意欲何为?是欲效仿董卓、李傕之流,以妾身为筹码,邀名于士林?或是另有所图?”

这话问得直接,甚至有些尖锐,丝毫不像身处“阶下囚”境地之人该有的语气。一旁的裴怜微微蹙眉,张诚也面露异色。

刘昊却并不动怒,反而欣赏她的直率。他微微一笑,坦然道:“先生快人快语,昊亦不虚言。初始闻先生陷于贼手,昊确有借此扬名之念。然见过先生,此等念头已烟消云散。”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诚恳:“先生乃蔡公之后,当代文宗,天下瑰宝。昊虽起于行伍,亦知敬重文化,仰慕贤才。请先生来此,一则为保先生周全,免再陷于袁、曹相争之漩涡;二则,美稷新建,百废待兴,昊意欲在此兴办学堂,传播文教,使边陲之地,亦闻弦歌之声。若蒙先生不弃,愿请先生暂留此地,或着书立说,或教授生徒,皆凭先生心意。昊绝无胁迫利用之心,待局势稍定,先生若愿离去,昊必以礼相送,绝不阻拦。”

这番话,半真半假,既表达了尊重,也抛出了诱人的愿景(兴办学堂),更许下了自由的承诺,可谓诚意十足。

蔡琰闻言,美眸中闪过一丝讶异和波动。她一路行来,见多了军阀豪强的贪婪与霸道,如刘昊这般既强横又表现出对文化尊重的,实属罕见。她沉吟片刻,并未立刻答应,只轻声道:“将军之志,妾身已知。此事,容妾身三思。”

“自当如此。”刘昊颔首,并不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