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声望之巅,天下景从

美稷城内的暗流,在刘昊的雷霆手段下被迅速斩断。那家西域胡商旅舍被影卫连夜控制,所谓“河内商人”及其同伙尽数落网。经郭嘉亲自审讯,真相很快水落石出。

这一切果然是许昌方面精心策划的阴谋!那“商人”实为曹操麾下校事府(曹操的情报机构)的密探,奉命利用种劼与河内可能的关联为跳板,接触西域胡商。其真正目的,并非直接加害蔡琰,而是想制造“蔡琰因不满刘昊控制,欲借西域商队渠道与许昌旧臣联络”的假象,以此污蔑刘昊软禁才女、欺凌汉臣之后,从而破坏他刚刚建立的“尊汉讨曹”的政治形象,并伺机窃取蔡琰手中可能关于前朝重械或西域秘技的线索。

种劼对此并不完全知情,只是被利用其名士身份和传递“家书”的由头,成了校事府密探的掩护。得知真相后,这位年轻的监军又惊又怒,深感被愚弄,也对曹操的手段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刘昊并未过度为难种劼,只是将审讯结果和部分证据摆在他面前。种劼面色铁青,沉默良久,对着刘昊长揖到地:“将军明察秋毫,劼……受教了。许昌之事,劼不再过问,一切但凭将军处置。”此举等于默认了刘昊在并北的绝对权威,监军之职名存实亡。

而蔡琰得知整个阴谋后,后怕之余,对刘昊的果断相救和维护更是感激涕零。那份朦胧的情愫,悄然生根发芽。

刘昊借势而为,将此事件巧妙转化。他并未大肆宣扬曹操的阴谋,以免彻底撕破脸,而是通过影卫和裴元绍的渠道,将“镇北将军刘昊挫败胡商与不明势力勾结,保护蔡琰先生安全”的故事版本悄然释放出去。

同时,他采纳戏志才之策,以“感谢蔡先生献策助我军大破胡虏、澄清玉宇”为名,举行了一场极为隆重的高规格表彰仪式。不仅公开赏赐金帛田宅,更在新建的“文学馆”前立碑,将蔡琰那篇《论边镇牧守之权宜》镌刻其上,供士人学子瞻仰诵读。

仪式当日,旌旗招展,甲胄生辉。刘昊亲自出席,执礼甚恭,对蔡琰的才华与气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当场宣布,将大力支持蔡琰在美稷整理其父蔡邕遗稿,教授生徒,传承汉家文化。

蔡琰身着庄重礼服,立于人前。她并未多言,只是抚琴一曲,琴音平和悠远,充满了新生般的希望与力量,与月前的悲凉截然不同。最后,她向刘昊及全场军民深深一礼,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一幕,通过各方探子、商旅之口,迅速传遍天下。

刘昊的声望,借此事件和北伐大捷的东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天下士人尤其是清流名士眼中,刘昊的形象变得无比光辉。他不仅是能征善战、扫清边患的武将军,更是尊重文化、保护贤才、在乱世中坚守汉家文明的火种守护者!对比“挟天子”的曹操和“色厉内荏”的袁绍,刘昊的行为更符合儒家“尊王攘夷”、“保境安民”的理想。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寒门士子、乃至一些对现状不满的名士,开始将目光投向并北这片新兴之地。

“美稷文学馆”和蔡琰坐镇的消息,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文人学子。加之刘昊颁布的“求贤令”强调才能而非门第,一时间,北上并州的道路上,多了许多负笈前行的书生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