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收到檄文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煎熬。金陵陷落、曹操身死的消息,彻底击碎了他隔岸观火、待价而沽的幻想。现在,强大的魏军已经饮马长江,兵锋直指他的家门。是战?是和?
江东朝堂之上,争论激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集团,力主归降:“魏帝势大,天下一统乃大势所趋。今曹氏已亡,我江东独木难支。不如早降,尚可保全孙氏宗庙,使江东百姓免遭战火!”
而以周瑜、程普为首的武将集团,则悲愤填膺,主张血战到底:“江东基业,乃孙氏三代心血,岂可拱手让人?我江东儿郎善战,水军精锐,更有长江天险可守!未尝不能一战!即便战败,也要轰轰烈烈,岂能摇尾乞怜?”
孙权坐在主位,面色凝重,年仅二十余岁的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抉择。战,胜算几何?和,能否保住孙家地位?他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一直沉默的周瑜。
周瑜身姿挺拔,面容俊朗,但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决绝。他出列,声音清晰而冷静:“主公,战,必败。但降,需有条件。”
他分析道,魏军虽强,但久战疲惫,且重心在北,未必愿意在江东陷入长期战争。江东可表面臣服,但要求保留部分水军、一定的自治权,并且……要求魏帝正式册封孙权为吴侯,世镇江东。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大胆的讨价还价。张昭等人认为这是痴人说梦,激怒刘昊的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就在江东争论不休之际,刘昊的又一招棋到了。他并未派大军压境,而是派来了一位特殊的使者——太史享(太史慈之子),带着刘昊的亲笔信和一份厚礼,直接见到了孙权。信中,刘昊肯定了孙氏保守江东的功绩,赞赏了周瑜等人的才能,表示天下初定,需勠力同心,并给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优厚条件:封孙权为吴王,领扬州牧,江东军政暂由其统领,但需接受朝廷派遣长史监督,并送质子入邺城。
小主,
这个条件,比周瑜想象的还要好!保留了极大的体面和实权,只是加上了必要的羁縻手段。
刘昊的这一手,彻底击穿了江东最后的心理防线。强硬如周瑜,也深知这已是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再坚持下去,就是真正的自取灭亡了。孙权在征得母亲吴国太(虚拟人物,为剧情服务)同意后,终于下定决心。
这一日,金陵城外,江水滔滔。孙权身着侯爵礼服(虽封王,但正式仪式需回邺城举行),率江东文武百官,手捧印绶图册,出城十里,恭迎魏帝刘昊銮驾,正式上表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