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年的盛夏,仿佛被“群星会”点燃的希望之火烘烤着,在中原与江南的大地上泼洒开一片前所未有的浓烈金黄。那不是贫瘠年代的枯槁,而是沉甸甸、饱盈盈的生命力在低语。风掠过,麦浪翻滚,稻海起伏,发出沙沙的、令人心安的声响,如同大地在均匀地呼吸。空气中弥漫着谷物将熟未熟时特有的清甜气息,混杂着泥土的芬芳和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带来的湿润水汽,织成一张巨大的、充满生机的网,笼罩着经历了长久战乱与饥馑的山河。
在兖州东阿县广袤的屯田区,曹操(林风)治下的核心腹地,景象尤为壮观。一望无际的麦田如同铺向天边的金色锦缎。新推广的“宽垄密植”法让麦穗挤挤挨挨,每一株都竭力挺直腰杆,炫耀着饱满的颗粒。屯田兵和招募的流民们手持改良过的镰刀——刀身加宽、弧度更利于收割,在田垄间挥汗如雨。不远处的沟渠里,新式筒车在河水的推动下吱呀作响,将清冽的水源源源不断送入更高处的梯田。几个穿着粗布短衣、明显是寒门出身的“劝农官”蹲在田埂边,指着一株特别茁壮的麦子,对围拢的农人讲解着选种留种的要点。他们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被新制度赋予的、前所未有的权威感。
“看到了吗?就挑这样杆子粗壮、穗大粒饱的!秋收后单打单放,明年的种子就有了着落!都尉府严令,凡选种留种达标的农户,秋税可减一分!”一个年轻的劝农官指着手中的穗子,声音洪亮。
“曹司空真是神了!这麦子,比老汉我祖上种的强了一倍不止!”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摩挲着金黄的麦穗,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还有这水车,旱天也不怕了!”
隔壁的军屯区,场面更为肃整。士兵们如同操练般列队收割,动作整齐划一。监工的军官手里拿着硬木夹着的纸页——这是蔡琰(苏清)改良造纸术后流水线生产的“标准记录簿”,上面印着表格,详细记录着每片田地的亩数、用工、预计收成。穿着深色官服的“校检官”带着算筹和简易算盘,在田间穿梭抽查,核对数据,确保无人敢于虚报或克扣。曹操(林风)那套源自程序员的“数据驱动”、“流程标准化”理念,正以铁腕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刻下深刻的印记。
这股金色的浪潮,并非只在曹魏境内奔涌。
荆州南郡:
刘备(陈默)与诸葛亮(原生)并肩站在襄阳城郊一处高坡上。坡下,是被精心规划过的、阡陌纵横的广阔农田。金黄的稻浪在阳光下闪耀,其间点缀着新推广种植的、来自江东秘密引入的占城稻青苗——这种生长期短、产量高、耐涝的稻种,正成为改变荆楚农业面貌的关键。不远处,都江堰延伸过来的灌溉支渠如同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
“主公请看,”诸葛亮羽扇轻指,清癯的脸上带着欣慰的笑意,“去岁推广的曲辕犁,深翻土地,省力高效;今春引种此稻,长势喜人。加之保甲联防,盗匪几近绝迹,百姓得以安心耕作。此乃真正的‘仁政’之基。”
刘备(陈默)用力地点点头,他感觉自己那个“社畜”灵魂深处对安稳的渴望,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得到慰藉。“孔明先生辛苦了。‘劝学所’那边如何?”
“进展顺利。”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徐元直正带着第一批结业的寒门学子,在各地‘劝学所’教授农人识字、算数,传授新农技。此非一日之功,然根基已筑。假以时日,民智渐开,根基便牢不可破。”他看着田间劳作的农人脸上满足的笑容,轻叹道:“民心如水,载舟覆舟。主公以诚相待,以实利惠民,此乃长远之道。” 这与刘备(陈默)骨子里厌恶内卷、追求和谐稳定的理念不谋而合。关羽和张飞分驻要隘,训练的新军也采用了部分由“群星会”共享过来的标准操典,纪律和效率明显提升。
冀州邺城:
甄宓(方晴)站在邺城新建的“太医院”二楼的露台,俯瞰着外面初具规模的城市。街道上人流明显增多,不少是拖家带口的新迁流民。太医院前院的门诊处排着长队,多是妇孺。得益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和粮食增产的预期,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
“夫人,”一名年轻的女医官捧着几卷麻布书册恭敬地呈上,“这是各郡县上报的六月婴孩降生数目,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有余。”
甄宓接过名册,秀眉微蹙。数字背后是希望,但也隐藏着巨大的压力。妇婴死亡率依旧偏高,产后感染、新生儿破伤风……这些在她眼中本可预防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她感到一种外科医生面对恶劣医疗环境时的无力感,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带来的迫切。
“知道了。通知下去,下月第一期‘稳婆学堂’在太医院开课。由我亲授接生要点、卫生消毒之法。凡各县选送合格者,所需药材器械由太医院补贴三成。” 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另外,催一催冀州府,我请拨专款在常山郡试建的‘妇幼善堂’(孤儿院兼基础妇幼保健站),文书批了快一个月了!” 阻力,依旧来自那些认为此举“牝鸡司晨”、“靡费钱粮”的世家势力。袁绍(钱广进)虽支持她,但在平衡世家利益时,效率总让甄宓无奈。
小主,
而在邺城郊外的广阳门附近,袁绍(钱广进)正在巡视他寄予厚望的“冀州仓城”。巨大的粮仓依河而建,方便漕运。一车车新收的、饱满的麦子正源源不断地运来,倒入深不见底的仓廪,发出沉闷悦耳的哗啦声。管事捧着账册,汇报着入库数目,脸上尽是喜色。
“好!好啊!”袁绍(钱广进)抚掌大笑,商人的精明让他对囤积居奇、掌握硬通货有着本能的兴奋,“告诉那些海岱(山东)来的粮商,今年的新麦,价比去年上浮一成!就说……就说天子迁都,耗费巨大,冀州仓廪亦有定额!” 他试图利用“四世三公”的名望和天子在手的便利,在粮食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主公,”旁边的谋士审配却面露忧色,“本地几家大族……已有怨言。他们囤积的陈粮,若被新粮价压住,恐怕……”
袁绍的笑容微微一滞,摆摆手:“让度支曹(财政部)去安抚!就说朝廷会优先采购他们的陈粮充作军资,价格……可以商量。” 他感到一阵熟悉的疲惫,整合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的强项,但河北盘根错节的世家利益,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他的每一次“商业运作”都步履维艰。刘夫人和其背后的家族,正借着这股“怨气”向袁绍施加压力,要求更多官营项目的份额。
江东建业:
不同于北方的麦浪金黄,江东的原野上,是占城稻那沉甸甸、低垂着头的饱满稻穗构成的青黄相接的海洋。湿润的暖风带着浓郁的水汽和稻香,吹拂过繁忙的水乡。
周瑜(原生)站在新建成的、位于建业城东、长江边的一座大型船坞旁,看着眼前繁忙的景象。巨大的龙骨已经铺设,匠人们正按照小乔(韩雪)提供的、画在坚韧桦树皮上的改进图纸,热火朝天地打造着新一代的海船。船型更加流线,船体结构引入了新的肋位设计,以增强抗风浪能力。木材的选料、处理,都标注着严格的标准——这是江东接收自“群星会”共享的、部分脱胎于董卓(赵铁柱)时代军工标准化的理念。
“公瑾大哥,你看这船肋的弧度,”小乔(韩雪)指着图纸的一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理科生解决问题后的兴奋,“我重新计算了不同吃水深度下船体各部分的应力分布,这里加厚,这里削薄,整体强度至少能提升一成半!等新一批从朱崖运来的铁力木到了,关键部位换装,效果会更好!”她语速飞快,夹杂着旁人听不懂的术语,但那份专注与热忱极具感染力。
周瑜眼中满是欣赏与惊叹,他从未见过对舟船之道钻研如此精深、且总能提出奇思妙想的女子。他指着远处江面上正进行舾装的两艘中等海船:“雪儿的图纸已令工匠们叹服。待新船下水,配合卫温将军在夷洲、朱崖新设的补给点,我江东船队便可尝试远探珠崖更南,甚至……传闻中的扶南(柬埔寨)了。” 他心中勾勒的海洋蓝图,因小乔的才智而变得更加清晰和可行。
而在建业城内的市舶司官署,气氛同样热烈。大乔(李雯)正有条不紊地翻看着厚厚一叠文书:交州士燮送来的大宗香料、象牙、珍珠的货单;会稽郡海商恳请增加海船配额以运载更多丝绸、瓷器的请愿书;还有来自荆州、甚至中原地区,试图通过江东渠道购买占城稻种和新型农具的密函(虽然被严格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