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丞相及朝中大臣,大多是阿谀奉承之辈或平庸无能之徒。他们只知道迎合顺帝的喜好,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根本不顾国家安危。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他们要么束手无策,要么相互推诿,使得元廷的统治更加腐朽黑暗。
外患未除,内乱又起。元廷的宫廷之中,一场围绕着皇权的斗争正在悄然酝酿。哈麻在除掉脱脱后,权势达到了顶峰,他与奇皇后相互勾结,妄图进一步掌控朝政。奇皇后一直想让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早日登上皇位,而哈麻则想借助奇皇后的势力,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两人一拍即合。
至正十六年,哈麻暗中劝说奇皇后,让她向顺帝进言,请求顺帝将皇位禅让给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奇皇后听从了哈麻的建议,多次在顺帝耳边吹枕边风,说太子如何贤明,如何有治国之才,而顺帝常年沉迷酒色,身体日渐衰弱,不如早日禅位,安享晚年。
顺帝虽然昏庸,但对皇权却看得极重。他得知哈麻与奇皇后的图谋后,心中勃然大怒。他没想到,自己一向信任的哈麻和宠爱 的奇皇后,竟然会觊觎自己的皇位。盛怒之下,顺帝下令将哈麻革职查办,随后又将其杖毙于狱中,哈麻的弟弟雪雪也被处死。
哈麻死后,奇皇后并未收敛,反而更加急于让太子登基。她暗中联络朝中大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与反对太子的大臣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朝堂之上,党争愈演愈烈,相互倾轧,朝政更加混乱。
不久之后,思监被任命为左丞相。思监是个典型的奸佞之臣,他掌权后,大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与宦官朴不花相互勾结,把持朝政。朴不花是奇皇后的亲信,凭借着奇皇后的宠爱,在宫中作威作福,干预朝政,甚至擅自任免官员,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
御史台的官吏们忍无可忍,纷纷上书弹劾思监和朴不花,指责他们“专权乱政”“贪赃枉法”。可顺帝却偏袒二人,不仅不加以惩处,反而斥责御史台的官吏“多管闲事”。御史台的官吏们深感失望与愤怒,为了表示抗议,全体辞职。
这一事件,使得元廷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各地的藩王和将领们见状,纷纷拥兵自重,不再听从元廷的调遣。其中,藩将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孛罗帖木儿是蒙古贵族出身,手握重兵,镇守大同,对思监和朴不花的乱政极为不满。扩廓帖木儿原名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继承了养父的兵权,镇守河南,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关系密切。
至正二十年,孛罗帖木儿以“清君侧”为名,率领大军南下,直指大都,要求顺帝处死思监和朴不花。顺帝无奈,只得将思监和朴不花交给孛罗帖木儿处置,两人最终被处死。孛罗帖木儿进入大都后,掌控了朝政,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联合扩廓帖木儿,起兵讨伐孛罗帖木儿。双方在大都附近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至正二十四年,扩廓帖木儿率军攻占大都,孛罗帖木儿被处死。
可这场内乱并未就此结束。扩廓帖木儿进入大都后,虽然名义上辅佐太子,却也想独揽大权,与太子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同时,其他藩将也各自拥兵自重,相互攻伐,元廷的统治彻底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就在元廷宫廷中文臣争权、武将内讧、杀伐迭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南方的朱元璋早已悄然崛起,成为了足以颠覆元廷的强大力量。
朱元璋本是濠州钟离人,出身贫寒,幼年时父母双亡,曾当过和尚,讨过饭。至正十二年,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承了他的兵权,率领大军南下,攻占了集庆,并将其改名为应天。
在应天,朱元璋广纳贤才,招揽了李善长、刘基、宋濂等一批有识之士,为他出谋划策;他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和百姓开垦荒地,解决了粮草问题;他整顿军纪,严明赏罚,打造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稳步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统一了江南地区。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兵力和稳固的根据地,具备了北伐灭元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