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净化协议……”

这个冰冷的术语在江淮脑中盘旋,像一串无法破解的致命代码。它指向一个超越个人恩怨、甚至可能超越现有超自然认知体系的庞大存在。白薇不再是某个独立的敌人,而是一个系统派出的“执行单元”。她的目标并非简单的消灭,而是“修正现实偏差”。

而自己,江淮,连同他体内的“种子”,显然就被这个系统判定为需要被“净化”的“偏差”。

这个认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迫感。个人面对组织,变异面对秩序,这种不对等的对抗令人绝望。

“契约者,恐惧无济于事。”汐的声音在精神海洋中泛起波澜,带着一种古老的沉稳,“再庞大的系统,其末端执行单元也存在极限和……漏洞。那个‘容器’并非完美无缺。”

“漏洞?”江淮捕捉到了关键。

“她对‘异常’的识别和反应,依赖于那层‘外壳’的感知。而你的‘种子’,恰恰拥有扭曲、模糊这种感知的能力。”汐分析道,“更重要的是,她似乎无法完全确定你的‘污染’是主动散发,还是被动沾染。这其中的模糊地带,就是你的机会。”

江淮冷静下来。汐说得对。白薇(或者说她背后的协议)行事需要“依据”。她不能无缘无故对一个“普通人”动用“净化”能力。她需要确认目标,需要证据。

这就给了他操作的空间。

江淮开始了一场极其危险的舞蹈。他不再完全隐藏自己,也不再主动进行大规模试探。他采取了一种更精妙、更贴近“自然”的策略。

他会有意无意地出现在白薇周围,让自己的气息(混杂着普通人类气息和极其微弱的种子波动)成为她环境中的“背景噪音”。他会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一些略带“非常规”但仍在学术范围内的观点,观察她的反应。他甚至在一次心理学的课堂上,就“集体潜意识与个体异常体验”发表了看法,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包装着对自身处境的隐喻性探讨。

白薇始终是那个安静、优秀、略带羞涩的转校生。但江淮能感觉到,那层“外壳”下的银白色能量流,在他进行这些边缘游走时,会变得更加活跃,如同警戒级别提升的防御系统。

她像一台高精度的探测器,而江淮则在她的探测阈值边缘反复横跳,既让她无法忽略自己的“异常”,又不给她足够的理由启动全面的“净化”程序。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耗战。江淮必须时刻控制着“种子”的躁动,精确地控制着释放波动的强度和性质,如同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