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西槐巷,雾还没散。
小误又来了。
她拄着拐杖,脚步比从前稳得多,像是踩在一条看不见却早已熟记于心的路上。
棉袄熨得平整,灰白头发梳成一条细辫垂在肩头,手里端着一只青花小碗,热气袅袅升起,在冷空气中凝成一片薄云。
她在第三号节点前停下,对着那堵泛着微蓝光晕的墙,轻轻吹了口气。
“囡囡,汤圆要趁热吃。”她说,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什么。
没人看见墙里的小女孩,但巷子里的人开始听见。
晨练的老李正压腿,忽然耳边掠过一声软糯的童音:“谢谢妈妈。”他猛地回头,身后空无一人。
可那语气太真,带着点撒娇的尾音,就像自家孙女小时候那样。
卖煎饼的王婶掀开锅盖,一股糯米香扑面而来——不对,不是她的锅。
她愣住,四顾张望,却发现香气竟从墙根渗出,若有若无地缠绕在鼻尖。
她怔了半晌,眼眶忽然一热:“这味儿……跟我娘当年熬的一模一样。”
大痕蹲在巷口石阶上,翻开《声痕录》,墨笔缓缓落下:
“记忆不再沉默,它开始说话。”
字迹未干,风掠过纸面,仿佛有谁在低语应和。
小叠坐在老槐树下,双目紧闭,耳朵贴着地面。
她不是在听,而是在接收——无数声音从地底涌来,如潮水退去前的最后一声呜咽,层层叠叠,汇成一片混沌的回响:
“记得我……”
“别关灯,我怕黑……”
“汤要熬久一点,你总嫌麻烦……”
她指尖发颤,指甲掐进掌心才勉强维持清醒。
她终于明白,那些锈线不是死物,它们是活的记忆神经,埋藏在砖缝、石板、井台之下,年复一年等待一个能替它们发声的媒介。
而小误,正是那个“空位”最完整的人——她忘得彻底,所以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过去住进来。
“原来墙一直在等一个人,”小叠喃喃,提笔写下最后一句,“替它说话。”
与此同时,老帧背着帆布包,准时出现在巷口。
他不再带防火喷雾,也不再穿那件破旧军大衣。
取而代之的,是一支录音笔,别在胸口口袋里,红灯常亮。
每夜巡查,他都悄悄开启录制。
起初只是杂音,沙沙如静电。
直到昨日回放时,他突然僵在原地。
耳机里,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带着笑意,也带着风:
“爸爸,风筝线断了,但我还在飞。”
老帧的手抖得几乎握不住播放器。
那是儿子七岁那年春天,最后一次放风筝。
那天他说完这句话后跑远,再没回来。
他曾以为那是童年胡话,如今却从墙的低语中重生。
那一夜,他熔掉了所有防火喷雾残壳——那些刻着“爸爸记得你飞的样子”的铁罐,在高温炉中化作一滩赤红金属。
冷却后,铸成一枚铜铃,铃身粗糙,纹路斑驳,像一道道愈合的伤疤。
他亲手将它挂在老槐树最低的枝桠上。
风吹铃响,清月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