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多的犹豫和质疑。经过药散、制冰、绡石买卖这几件事,陈彦的威信在村里已经达到了顶点。几乎是在老族长话音落下的瞬间,绝大部分村民都呼啦啦地站到了左边,脸上洋溢着信任和兴奋。少数几户有些犹豫的,看到这阵势,再看看老族长和陈满仓笃定的眼神,也一咬牙跟了过去。最终,全村五十几户人家,无一例外,全部同意出资入股!
当陈彦傍晚放学回家,听到祖父说起这个结果时,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和责任感。乡亲们毫无保留的信任,就是他最大的动力。
事不宜迟,陈彦立刻回到自己的小书房,铺开纸张,提笔写下了一份所需的原材料清单:猪油(或别的动物油脂,越多越好)、烧碱(又称火碱,或寻找类似的强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浓汁需大量)、食盐、清水、香料(如桂花、薄荷等,可选)。 写完后,他吹干墨迹,将清单交给了早已等候多时的三叔陈延岳。
“三叔,这是制作新物件需要的材料,你明天就去镇上和县里采购,量要大。”陈彦叮嘱道。
陈延岳接过清单,如获至宝,虽然上面有些东西他闻所未闻(比如烧碱),但他相信大侄子要这些东西肯定有用。他拍着胸脯保证:“大侄子你放心!三叔我保证把东西都给你弄回来!就算是龙肝凤髓,三叔也给你寻来!” 说完,便兴冲冲地跑去准备银钱和车辆,一夜兴奋无眠。
翌日,天还没大亮,陈延岳就带着两个帮手和充足的银两,赶着驴车出发了。他先是跑到镇上最大的油坊,几乎将人家库存的猪油和下脚料油脂买走了一大半,引得油坊掌柜连连称奇。然后又四处打听“烧碱”,费了好大功夫,才在一个专门售卖染料和化工原料的偏僻铺子里找到,这种带有强烈腐蚀性的东西平时极少人问津,价格倒是不贵,陈延岳直接买了几大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着,他又采购了大量的粗盐,以及一些便宜的干桂花和薄荷叶。直到把驴车装得满满当当,这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材料备齐,真正的制作开始了。陈彦选择在祠堂前那片宽敞的空地上进行,让几位手脚麻利、做事细致的婶娘来帮忙,也算是初步的技术演示。
首先,他指挥人支起几口大铁锅,将买来的猪油块倒入锅中,用小火慢慢加热熬煮,直到油脂完全融化,滤掉油渣,得到清澈的液态猪油。一股浓郁的油脂香气弥漫开来。
接着,是最关键也最危险的一步——配制碱液。陈彦亲自操作,他让所有人都退后,自己戴上厚布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买来的块状烧碱(主要成分氢氧化钠)按照一定比例缓缓加入冷水中(强调:绝不可将水倒入碱中,否则会剧烈飞溅!),并用一根长木棍缓缓搅拌。只见烧碱遇水迅速溶解,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溶液变得滚烫甚至沸腾起来,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大家离远点!这碱水厉害,沾到皮肤上会烂掉的!”陈彦大声提醒,众人见他如此谨慎,也都紧张地看着。
待碱液稍微冷却至温热,陈彦将准备好的猪油缓缓倒入碱液中,一边倒,一边让一位力气大的族叔用木棍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用力地搅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渐渐地,锅中的混合物开始变得粘稠,颜色也由浑浊转为乳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