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秩序的衙役不时在队伍旁巡视,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考生,厉声喝道:“都排好队!不许交头接耳!不许携带违禁之物!一经查出,立即取消资格,枷号示众!”那严厉的语气,让本就紧张的气氛更添了几分肃杀。
终于轮到了陈彦。两名经验丰富的衙役上前,一人负责核对身份和准考证(号牌),另一人则开始仔细检查他的考篮。
“姓名?籍贯?年貌?”核对身份的衙役声音平板而威严。
“学生陈彦,陈家沟人氏,年十一岁。”陈彦恭敬回答,递上号牌。
衙役对照名单看了看,又仔细打量了一下陈彦的相貌年纪,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并未多言,在名单上画了个勾。
另一边,检查考篮的衙役动作熟练而仔细,近乎苛刻。他先将考篮里的东西一一取出:毛笔(检查笔杆是否中空)、墨锭(捏碎检查有无夹带)、砚台(查看底部)、镇纸、清水囊(打开闻嗅)、油布包着的干粮(掰开仔细查看),还有那件厚坎肩(里外翻看,捏遍夹层)。确认无误后,才将东西放回考篮。整个过程一丝不苟,让人不敢有丝毫侥幸心理。
“进去吧!按号牌找自己的号舍,对号入座,不得喧哗!”衙役挥挥手,示意通过。
陈彦提起考篮,迈步走进了那道象征着科举之路起点的门槛。一进门,景象豁然一变,与外界的喧闹嘈杂形成了鲜明对比。
眼前是一个极其宽敞的院落,青砖铺地,肃穆庄严。院落被整齐地分隔成数十排、上百间如同鸽子笼般狭小的独立隔间,这便是“号舍”。每间号舍仅容一人转身,三面是砖墙,一面敞开,内有简易的木板充当书案和坐凳,条件极为简陋。号舍与号舍之间留有狭窄的通道,有数名身着皂隶服、面无表情的考吏在通道间来回巡视,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个号舍,监视着考生的一举一动。
此时,大部分号舍已经坐了人,整个考场内鸦雀无声,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只有考生偶尔轻微的咳嗽声、整理文具的窸窣声,以及巡考衙役沉重的脚步声在空旷的院落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