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继续道:“然,书院有书院的规矩。欲入此门,需经考核,以辨才学,以定去留。今日考核,共分三场!”
众人屏息凝神,仔细聆听。
“第一场,考经义!限时一个时辰,就《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阐发己见,重在对经典的理解深度与个人体悟,不求辞藻华丽,但求立意新颖,见解独到!”
“第二场,考策问!限时一个时辰,题目现场公布,关乎时政民生,考察学子经世致用之能,要求言之有物,对策可行!”
“第三场,考诗赋!限时半个时辰,现场命题,考察才情与文采!”
宣布完考核内容,老者语气一转,变得更加严肃:“此三场考核,独立评判。凡通过其中任意一场者,即可录入书院,为外舍生!若三场皆通过者……”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则可为内舍生,享藏书阁自由阅览之权,并可优先得山长及各位教授指点!”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和议论声。通过一场即可入学,条件看似宽松,但谁不知岳麓书院考核之严?能通过一场已属不易。而三场全过,成为内舍生,享受藏书阁自由阅览和名师优先指点的特权,这无疑是极大的诱惑和荣耀!但也意味着难度极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者抬手示意安静,最后道:“考核即将开始,请诸位学子按指引,依次入场,对号入座。望尔等沉着应对,各展所学!”
话音落下,几名执事开始引导学子们进入书院。陈彦、赵修远、柳云卿三人互相鼓励地点点头,随着人流,步入了那扇象征着学术圣地的朱漆大门。
进入书院, 眼前是一个极其宽敞的庭院,青砖铺地,古树参天,庄严肃穆。庭院两侧是长长的廊庑,廊下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书案和蒲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香,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
学子们按照执事的指引,依次在廊下的书案后跪坐好。每张书案上都已备好了清水、砚台和一支毛笔。不多时,几位书吏捧着一摞摞洁白的试卷和统一的墨锭,开始分发。整个过程井然有序,鸦雀无声,只有纸张翻动和轻微的脚步声,更增添了考场的紧张气氛。
陈彦接过试卷和墨锭,入手微沉。他深吸一口气,将试卷在书案上铺开,又取过清水,开始不疾不徐地研墨。墨锭在砚台中一圈圈旋转,发出细微而均匀的沙沙声,墨香渐渐散开。这个熟悉的过程,有助于他平复心绪,集中精神。
待墨研得浓淡适中,陈彦提笔蘸墨,凝神看向试卷。
第一场,经义题。 题目果然是《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一段所有读书人都滚瓜烂熟的经典。但岳麓书院显然不要求简单的背诵或复述,而是要求“阐发己见”,“立意新颖,见解独到”。
陈彦没有急于下笔。他闭上眼,在心中默诵这段文字,脑海中飞快地思索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者是何关系?仅仅是并列的条目,还是有内在的逻辑层次?结合前世所学的知识管理和自我认知理论,以及今世所读的朱子集注、阳明心学等不同流派的解读,他渐渐有了思路。
他决定不从传统的“内圣外王”或“格物致知”的单一角度去阐释,而是尝试将“明明德”视为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认知与照亮(自我认知与修养),“亲民”视为将这种内在光明推及他人、与社会互动(实践与影响),“止于至善”则是在认知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不断趋向那个至高完美的理想境界(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这是一个更强调内在与外在统一、认知与实践结合、且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解读。
思路已定,陈彦睁开眼,目光清明。他提笔濡墨,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了论述的框架:破题点明三者非并列而是递进循环关系 -> 分述“明明德”为基、“亲民”为用、“至善”为的 -> 结合历史人物或自身体会举例 -> 总结强调此“道”的实践性与永恒追求性。
反复推敲修改后,他才在正式试卷上落笔。笔尖在纸上游走,一行行工整的小楷流淌而出,论述清晰,层层递进,既尊重经典原意,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力求在扎实的学问根基上,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