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张桂娘也红着眼圈,替儿子拍打着衣衫上并不存在的尘土,声音颤抖:“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饿不饿?娘给你炖了鸡汤,一直在灶上温着呢!”
祖父陈满仓用力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嘴唇哆嗦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好!回来就好!身子骨更结实了!”那力道,充满了欣慰与激动。
父亲陈延峰不善言辞,只是憨厚地笑着,接过石头递过来的行李,连声道:“快回家,快回家,外面风大!”
弟弟妹妹们更是挤到跟前,七嘴八舌地叫着“大哥”,陈秀还献宝似的举起一个漂亮的毽子:“大哥,你看,我新做的毽子,等你回来一起踢呢!”
老族长陈德善捻着胡须,呵呵笑道:“好!好!咱们陈家沟的文曲星回来了!给咱们村争了大光啊!”
乡邻们也纷纷围上来道贺,言语中充满了真诚的羡慕和祝福。
“彦哥儿回来了!岳麓书院的高才生!”
“瞧瞧这气度,就是不一样了!”
“一路辛苦了吧?快回家歇着!”
寒暄声、问候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冬日夜空的寂静,让整个陈家沟都充满了温暖的气息。陈彦被这浓浓的乡情和亲情包围着,心中暖流涌动,眼眶也湿润了。他一一回应着长辈的关怀,摸摸弟妹的头,感受着这久违的、毫无保留的关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不容易从热情的人群中脱身,一家人簇拥着陈彦,提着大包小裹,热热闹闹地回到了那座翻修一新的宅院。
一进院门, 温暖的灯光和饭菜的香气便扑面而来。堂屋里,炭火烧得正旺,暖意融融。一张大圆桌上,早已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炖得烂熟的母鸡汤、油光锃亮的红烧肉、香气扑鼻的腊味合蒸、鲜嫩可口的清蒸鱼、还有各色时蔬小炒,琳琅满目,都是陈彦平日里爱吃的。显然,为了迎接他归来,家里准备了许久。
“快,先洗把热水脸,喝口热茶暖暖身子,饭菜马上就好!”张桂娘忙着张罗。
陈彦洗漱完毕,一家人围坐桌旁。他并没有急着动筷子,而是让石头将那些从长沙府带回来的包裹一一打开。
“爷,奶,这是孙儿从长沙府‘九如斋’买的点心,桂花糕、灯芯糕,软和香甜,您二老尝尝。”他将两盒精致的点心放到祖父母面前。
“爹,娘,这是给你们的,浏阳的湘绣料子,给娘做件新衣裳;这方菊花石砚,给爹平日写字用。”他又拿出布料和石砚。
“二叔二婶,这是给你们的,一些长沙的腊味和酱菜,尝尝鲜。恭喜二婶又有喜了!”他笑着向已有身孕的二婶道贺。
“松儿,秀儿,彦平,这是给你们的,长沙的芝麻糖、云片糕,还有给小彦平的拨浪鼓。”他将糖果点心分给眼巴巴的弟妹们。
每拿出一件礼物,都引来一阵惊喜的欢呼。祖母拿着点心,笑得合不拢嘴:“我孙儿有心了!这么大老远还惦记着我们!”母亲摸着光滑的绸缎,眼中满是欢喜。父亲拿着那方纹理如菊、温润如玉的石砚,爱不释手。弟妹们更是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堂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好了好了,礼物也看了,快吃饭吧!菜都凉了!”祖母发话,大家这才动筷。一家人边吃边聊,陈彦讲述着书院里的趣事、岳麓山的景色、长沙府的风物,家人则说着村里的变化、肥皂生意的红火、家长里短。一顿饭吃了许久,温情弥漫,直到夜深。
第二天一早, 陈彦早早起身。虽然昨日舟车劳顿,又与家人团聚到深夜,但多年的习惯让他依旧准时醒来。在院中与石头一同练了会拳脚,活动开筋骨,用罢母亲准备的丰盛早饭,他便对家人说:“爹,娘,我今日想去镇上拜访赵先生,禀报一下在书院的学习情况。”
陈满仓和张桂娘连连点头:“应该的,应该的!赵先生对你恩重如山,理当先去拜见。礼物娘都给你备好了,就在桌上。”
陈彦带上父母准备的家乡土产和一些从长沙带回的笔墨礼品,唤上石头,套上马车,便往镇上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