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新蚕吐绿暗生春

:新蚕吐绿暗生春

顺天府的危机如同夏日的一场疾雨,来得迅猛,去得也干脆。风波平息后,竹影轩的日子仿佛被涤荡过一般,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而忙碌的平静。

黛玉婉拒北静王、智斗薛家与顺天府胥吏的事迹,虽未大肆宣扬,却如同长了翅膀,在京中清流与部分消息灵通的官宦女眷圈子里悄然流传。众人态度微妙,轻蔑者有之,但更多的,是惊异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敬佩。这位林家孤女,似乎并非他们想象中那般柔弱可欺。

蕙芷轩的学生,悄然增至八人。来的不再仅是孙妙仪这等清流翰林家的女儿,亦有两位家中颇有实权的官员千金,她们或许带着好奇,或许真为求学,但态度皆比往日更为恭谨。黛玉宠辱不惊,依旧按部就班地授课,只是眉宇间那份挥之不去的轻愁,被一种沉静的专注冲淡了许多。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京郊那座小小的织坊。

断却了依赖江南上等丝线的念想,反而逼得两位老师傅和工匠们将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北茧丝”上。经过无数次失败的试验,调整水温、缫丝手法、织机张力,他们竟真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处理工艺。这日傍晚,詹信再次来到竹影轩,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账册或坏消息,而是一个沉甸甸的锦盒。

“姑娘,您看!”詹信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

刹那间,一匹绸缎映入眼帘。那底色并非寻常的雪白或浓艳,而是一种极其雅致的 “雨过天青”色,澄澈通透,仿佛江南雨后初霁的天空。 更奇的是缎面上的纹样,并非织就,也非绣成,而是利用丝线本身的光泽差异,形成了一种如水墨晕染般的、疏朗有致的竹影,光影流转间,那竹影仿佛在随风摇曳,栩栩如生,意境悠远。

黛玉正坐在窗下翻阅《营造法式》,闻声抬起头。 当她的目光落在那匹缎子上时,整个人都怔住了。 她不由自主地站起身,几步走到詹信面前, 指尖微微颤抖着,轻轻抚上那光滑冰凉的缎面。

触手之处,并非南丝的极致柔软,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 韧性与挺括感,正如她所期望的“骨力”。 那竹影纹样,更是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融入了织造,清雅绝俗,浑然天成。

“这……这是如何织出来的?”黛玉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轻颤。

“回姑娘,这是老师傅们反复试验,调整经纬密度,利用北丝丝胶重、反光略异的特点,独创的‘浮影织法’!”詹信激动地解释,“虽耗时费力,成品率不高,但一旦织成,便是独一无二!姑娘您看这颜色,也是老师傅按您给的画稿,用茜草、蓼蓝等植物反复染试才得的,名曰‘天水碧’!”

黛玉的手指流连在那如梦似幻的竹影上,久久无言。 窗外初夏的暖风拂过,带来栀子花的甜香,但她仿佛只嗅到了这缎面上清冷的竹韵。 这一刻,她所有的殚精竭虑、所有的孤注一掷,都得到了远超预期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