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埠贵签售会刚刚过去没几天,《民报》上关于“钟不贵大师”的报道和“肥螳螂拳”神秘高手踢馆(友好交流)西洋拳馆的新闻还在发酵,钟铭的造星机器已经轰隆隆地转向了下一位选手——‘道德天尊’易中海。
在金不用心疼又期待的复杂心情中,《民报》的版面再次被易中海占据。连续几天,头版或二版显着位置,刊登了阎埠贵执笔(钟铭授意列大纲,阎埠贵执笔,钱鑫润色)的人物专访《从商人到港岛良心:易中海的为民之路》、《心系桑梓,情牵港岛:易中海先生访谈录》。
文章里,易中海早年“白手起家”的艰辛,“心念故土”的深情,“毅然返港”的决断,以及目睹港岛“社会不公”、“底层困苦”后那份“忧心如焚”和“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阎埠贵充分发挥了他作为语文教员的文字功底,虽然格局不算大,但按照钟铭的意思所写的辞藻堆砌得足够华丽,情感烘托得足够饱满,再配上钱鑫找角度拍的、易中海努力做出“白氏忧国忧民”表情的半身像,一个心系底层、道德高尚、准备为港岛民众奔走呼号的“爱国商人兼潜在民主斗士”形象,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
报纸一出,果然引起了一些讨论。有觉得这易先生说得挺有道理,是个人物的;也有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又一个想搏出位的沽名钓誉之徒。但无论如何,“易中海”这个名字,算是第一次进入了部分港岛市民的视野。
钟铭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可是清楚后世那些所谓的公知、明星以及网红的,名气这东西,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知道你。
“不群啊,看到没?你这还没正式登台,就已经有人开始议论你了。”钟铭抖着手里的《民报》,对正在对着小镜子反复调整面部肌肉的易中海说道,“接下来,就是给你找个机会,亮个相,发个声。”
易中海放下镜子,脸上还残留着练习后的僵硬:“铭爷,您吩咐,我该怎么做?”
“很简单。”钟铭打了个响指,“钱老三,把咱们给不群同志准备的‘让德服港岛’计划书拿过来。”
钱鑫递过一张纸,上面写着几个要点。钟铭接过来,念道:“港岛东区,有个小公园,平时不少底层市民和老头老太太在那儿歇脚。过两天,在那里安排了一场小小的、关于附近街市卫生和摊贩管理问题的市民讨论会。规模不大,也没什么大人物关注。正好适合你易公知练练手。”
“市民讨论会?”易中海有些迟疑,“我去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