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檄文震世,龙翼南张

这是自刘协脱离许都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疆拓土!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是蛰伏于山中的一股势力,而是拥有了真正可以支撑争霸天下的根据地!荆南四郡,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北扼荆州咽喉,南控交州要道,东连江东,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然而,喜悦之余,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战略抉择,也摆在了刘协和所有核心成员面前。

是继续以桐柏山为根基,遥控荆南?还是……将政治军事中心,南移至新得的荆南?

议事堂内,灯火通明,争论异常激烈。

关羽说道:“陛下,桐柏山虽经营日久,防御坚固,然地处曹操、刘琮、孙权三方势力夹缝之中,战略空间狭小,长期困守,终是坐以待毙。荆南地域广阔,更有长江天险,回旋余地大,利于我军发展壮大。且陛下亲临荆南,更能稳定新附之地的人心。”

武将们大多倾向于转移,渴望更广阔的天地。

但文臣这边,意见则出现了分歧。

荀彧说道:“桐柏山乃我等根基所在,工坊、学院、粮仓、以及数万军民家眷皆在于此。一旦放弃,数年心血毁于一旦,且迁徙途中,若被曹军侦知,半渡而击,危矣!曹操已派夏侯渊、曹纯引兵五万前来,其兵锋直指桐柏山,此时转移,岂非自投罗网?”

“且荆南新定,人心未附,世家大族观望者众,黄忠、刘度等人是否真心归顺,尚需时间观察。陛下此时贸然前往,若荆南有变,则进退失据!不如暂留桐柏山,以荆南为外藩,委任大将镇守,徐徐图之。”

荀彧抚须沉吟道,他看得更远:“迁都乃国之大事,关乎国运。荆南虽得,然其地偏南,远离中原,若定都于此,恐给人以偏安一隅之感,于号召天下忠义之士不利。且……与刘备、孙权联络,桐柏山地处中枢,远比荆南便捷。”

诸葛亮则一直沉默,羽扇轻摇,目光落在沙盘上,似乎在权衡着每一个细节。

刘协端坐主位,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理解武将们开拓的渴望,也明白文臣们稳重的考量。这是一个关乎势力未来走向的关键决策。

就在这时,一个轻柔却清晰的声音在堂角响起:“陛下,诸位大人,臣妾……或有一愚见。”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新晋的甄宓贵妃,不知何时来到了议事堂外,并未进来,只是站在门槛处,微微躬身。她今日穿着一身典雅的宫装,更衬得容颜绝丽,气质清华。

刘协微微颔首:“但说无妨。”

甄宓得到允许,缓步走入堂内,先是对刘协及诸位重臣行了一礼,然后才开口道:“臣妾方才听闻诸位大人争论,焦点在于‘守根’与‘拓土’之两难。然,为何一定要非此即彼呢?”

她走到沙盘前,纤指轻点桐柏山,又划过荆南:“桐柏山,乃陛下龙兴之地,是‘根’,是‘魂’,更是我军械、人才、乃至信念之源。此地工坊能造‘雷火’,学院能育英才,数年经营,根基深厚,岂能轻言放弃?而荆南,乃陛下展翅高飞之‘翼’,是‘血肉’,是‘疆域’,提供了争霸天下所需的土地、人口与战略纵深。二者于我,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岂可自损其一?”

她声音柔和,却条理分明,让激烈的争论暂时平息下来。

“臣妾以为,当下之策,非是‘弃根’亦非‘固守’,而是……‘根翼并举,虚实相生’。”

“哦?如何并举?如何相生?”刘协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甄宓受到鼓励,继续说道:“陛下可效仿先贤,‘天子守国门’之气魄,亦需有‘君王死社稷’之担当。然,此‘守’非固守一隅。陛下可下诏,宣布‘移驾’荆南,以安新附之地人心,并亲自指挥荆南后续经略,此为‘实’。但移驾并非放弃桐柏山!可任命一位德高望重、能力卓越之重臣,总揽桐柏山留守事宜,赋予其全权,固守根基,保障后勤,研发军械,培训新兵。此留守之臣,便是陛下之‘根’,是陛下无论转战何方,都无需担忧的后方基石!”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诸葛亮、荀彧等人:“如此一来,陛下在荆南,可灵活应对曹操、孙权之变,开拓进取;桐柏山根基稳固,能源源不断为陛下提供支持。即便荆南一时受挫,亦有桐柏山可退守,不至倾覆。而曹操若攻桐柏山,则陛下可自荆北出击,袭扰其后方;若曹操攻荆南,桐柏山之兵亦可出山牵制。两地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令曹操首尾难顾!”

这一番分析,将战略层面的“根”与“翼”的关系阐述得清晰透彻,更是提出了“虚实相生”、“互为犄角”的精妙策略。堂内众人,包括诸葛亮在内,都露出了深思和赞赏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