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阴雨让桐柏山北麓的关墙更添几分肃杀。雨水顺着关羽的美髯滴落,汇成细流,浸湿了绿袍前襟。那双丹凤眼穿透雨幕,凝视着山下曹军连绵的营火,锐利如鹰,更带着一丝被压抑已久的战意。
“君侯,夏侯渊连日猛攻,士卒疲敝,我军箭矢、雷火消耗巨大,尤其是猛火油,已不足三日之用。”副将王甫语气沉重地禀报,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有些模糊。
关羽没有回头,骨节分明的手指按在冰凉的墙垛上,留下清晰的水痕。被动防守,非他所愿,更非其长。陛下的严令是坚守,不得轻易动用“雷火”底牌,以免过早暴露,被曹操学了去。但如此一味挨打,绝非长久之计。现代战争思想中,后勤补给线是生命线,也是弱点。
他猛地转身,绿袍在雨中划出一道决绝的弧线:“王甫,你说,夏侯渊凭借何物,能如此不计消耗地猛攻?”
王甫一愣,答道:“自然是其后方粮道畅通,许都、宛城物资可源源不断送至前线。”
“不错,粮道!”关羽眼中精光一闪,如同暗夜中的闪电,“夏侯渊将主力集中于关前,其粮秣辎重,必囤于后方数十里处的博望坡旧营!此地三面环山,唯有谷口可入,易守难攻,故其防备必然松懈。” 这是他从陛下遣人送来的沙盘和情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荀彧此时也从后方指挥所走来,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本就精通战略,立刻明白了关羽的意图:“云长将军之意,是欲效仿光武旧事,火烧博望?然则,此等雨天,寻常火攻,恐难奏效。”
“非是照搬旧例。”关羽抚髯,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带着对陛下所授知识的自信,“陛下常言,科技乃第一生产力,亦为第一破敌力。强攻自然不行,但若有一种‘火’,能于雨中燃烧,能借风势,能精准投送至其粮囤核心呢?”
荀彧与王甫皆是一怔。雨中燃烧?精准投送?这超出了他们固有的认知。
关羽不再多言,引二人走入关内一处被严密看守、远离前线的军械库。库内并非寻常刀枪,而是摆放着数架结构奇特的改良型中型弩炮,类似大型床弩与投石机的结合体,以及一些密封的陶罐。几个被刘协亲自指点过的、精通“格物”的工匠正在忙碌。
“此乃陛下命工坊秘密送来的‘风雨不熄火油’,”关羽指着一个密封陶罐,工匠小心地打开一条缝隙,一股刺鼻的、混合着硫磺和油脂的气味弥漫开来,“据言以西域猛火油为基础,掺入了提炼后的石漆(石油)及数种秘制助燃剂,即便雨中亦能剧烈燃烧,附着性强,水泼难灭,唯沙土可覆。” 这是刘协根据现代燃烧剂原理,结合当下能找到的材料,弄出的简化版。
他又指向那些弩炮:“此乃‘望山弩炮’,陛下亲自参与设计。射程虽不及重型投石机,然通过精密齿轮调节仰角、方位,配合特制的‘望山’,简易瞄准镜,由精通算学的士卒操作,三百步内,误差可控制在二十步内。陛下称之为……‘简易炮兵’。”
荀彧闻言,倒吸一口凉气。他深知这意味着什么!若能精准打击敌军后勤节点,其效果甚至胜过正面击溃数万大军!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袭粮战术。
“陛下……真乃神人也!”王甫喃喃道,满脸震撼。
“非是天神,乃格物致知之功。”关羽纠正道,眼中却同样闪烁着对那位年轻天子超越时代智慧的敬佩,“文若,你精通算学,测算距离、风向、抛物线之事,便交予你。王甫,你挑选三百死士,皆需身手敏捷,熟悉山路,背负‘风雨火油’罐与引火之物。今夜子时,待雨势稍歇,天色最暗,便是动手之时!”
是夜,子时。
雨果然小了许多,变成了淅淅沥沥的雨丝。乌云蔽月,天地间一片墨黑。三百名精选的死士,身着深色夜行衣,脸上涂着泥浆,在熟悉路径的本地向导带领下,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潜出关墙,没入莽莽山林之中。他们背负的不是刀剑,而是用油布严密包裹的“风雨火油”陶罐和特制的延时引火装置。
与此同时,关墙之上,数架“望山弩炮”被悄然推至预设阵地,由荀彧亲自带领的算学小组,根据白天观测和计算的数据,紧张地进行着最后的微调。他们的目标,不是曹军士兵,而是数十里外,博望坡粮营的核心区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关墙上,关羽按刀而立,丹凤眼微眯,仿佛能穿透黑暗,看到远方。所有知情者都屏住了呼吸。
约莫三个时辰后,遥远的博望坡方向,突然亮起了一点微弱的火光,随即,第二点,第三点……火光迅速蔓延,并且颜色呈现出一种异于寻常火焰的惨白与橘红交织,即使在雨幕中,也显得格外刺眼!紧接着,隐隐的惊呼声、骚乱声顺着风传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