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寸秒寸金

全能大画家 杏子与梨 2214 字 1个月前

怎么加厚加重的水彩纸,本质也是纸而不是布,天天往上一层一层的刷水,多贵的纸也受不了。

人家大师说的很可能是仔细构思,几易其稿,试了很多的画法,最终摆上画廊的时间。

而不是真的在一张纸上画的时间。

画七八十天不太可能。

一张大些尺寸的水彩画稿,需要连续画七、八个小时还是很常见的。

不一定就比用厚涂法所画的油画耗时要短。

安德鲁·怀思几十分钟一张的水彩作品,多是那种16开的水彩练习本。

也就是比A4纸再小一些的尺寸。

它是一种信手拈来的绘画练习和素材积累。

并不适合真的拿去参赛或者展览。

想想看《蒙娜丽莎》就知道了。

其实《蒙娜丽莎》是一幅较为迷你的作品,宽仅有半米。

每年卢浮宫都能接到不少的游客疯狂吐槽投诉,就因为《蒙娜丽莎》的尺寸实在太小了。

以卢浮宫所要求和防弹玻璃之间的安全距离。

根本就没法看的很仔细。

在专门的展厅前排两个小时队,然后在小画框前站三秒钟,再被后面的游客一头雾水的给挤出去。

可《蒙娜丽莎》再小。

达芬奇卖给弗罗伦萨富太太的肖像画,也要比一张16开的水彩练习本的尺寸大个六、七倍的样子。

类似魔都双年展等比较宽容,很有国际范的画展。

它们原则上对投稿作品的尺寸下限没有太多限制。

要是参展者对自己有绝对信心,或者对观众和评委的视力条件有绝对信心。

你搞个指甲盖大小短小精悍的“核舟记”当成雕塑门类创作,给组委会投稿也不是不行。

反正让不让你投稿是一码事。

能不能上展,能不能获奖是另一码事。

客观上大尺寸作品相对于小尺寸作品总是更有优势的。

人们的奇怪基因天性就在喜欢各种各样的场合比尺寸。

现代的东西方画家画画全部都正在越画越大,这是世界艺术潮流发展的主流大趋势。

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按平尺来算价的,越大越值钱。

而拍卖领域最经典的例子。

莫奈的《睡莲》系列在给收藏家富豪的宣传的时候,色调、风格、绘画时间上的优先级评定都没有那么高,买家也未懂。

就一个简单粗暴四海通行的硬标准——

“大爷,咱的尺寸越大,价格就越硬,这画就越好,再加个1000万呗?”

这话也不全是忽悠人掏钱的话术。

画大画小都各有难点。

反正画的越大,绘画整体气质就越难以圆润如一。

绘画的时间越长,也越容易出问题。

曾经东夏一位胡润艺术家富豪榜排名前列的大师,他的一幅价值六百万美元的精品大型写实油画,画了很长时间,快要完成的时候,就被画室里的学生没注意,一个运动鞋大脚丫就踩上面了。

能画一幅很大的问题不出大错。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评委和观众都会多多少少的倾向于给一些印象分。

自然也不能玩的太过分。

不少双年展就是担心会有画家想要出名,钻这种空子,对投稿作品的尺寸下限没有要求,反而对上限有要求。

你要想投稿尺寸超过3米×4米的那种超级大画?

不好意思。

不是不让你投,你得先单独联系一下组委会,征得同意和许可才行。

而像是新加坡双年展,横滨三年美术展,绘画门类起步就要求是长宽都在40CM*40CM以上。

这是大量公众展览的硬性底线。

低于这个尺寸,即使16×20英寸,这种艺术生挺常见所接触到的小尺寸油画,抱歉,画破天来,人家根本就不要。

而中幅尺寸的水彩。

保险起见。

完全顺遂的情况下,留足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一次画完,才是比较妥当的。

强调一次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