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平羌之战的落幕,羌人疆域的雨季也来到了尾声,水位不再上涨的同时,开始渐渐地退去。
不过相较于以往,水位降得很慢。
哈拜所属的不死族势力在占用了多座地下湖泊的同时,对地下暗河的走势也做出了许多的调整,等所有布置皆尽完成以后,便能稳定住羌人疆域的地表水位,使气候的影响降至最低,水位不会再因雨季的关系而疯狂上涨,也不会在冬季陷入干旱。
这样的改变,虽使羌人疆域里的平原地形消失,陆地面积缩水了四成还多,却也让羌人疆域再不需要为水源的问题而烦恼。
更重要的是,羌人疆域的实际面积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包含羌人城墙以东的领土,一共二百零七个县的面积,而在将其扣掉以后,羌人腹地还剩一百九十三个县的面积。
没看错!以《帝望》的标准来说,羌人疆域的面积并没有因沐云的操作而减少,丰沛的水源改变了领地的属性,尤其是沙漠和山地的部份。
当然,这也使羌人疆域的县之分布有了极大的改变,从一开始较集中于东北一带变成平均分布,县与县的面积大小也从落差极大变成趋于一致。
言归正传,在平羌之战彻底落幕,沐云便透过自身的权限对羌人疆域的领地隶属进行调整。
羌人城墙最末端,邻近长城与丝绸之路的县,以及塞外长城以西(包含前线城墙在内),羌人城墙所涵盖的十四个县,共计十五个县,被沐云从羌人疆域切割出来作为缓冲区,不属于羌人疆域的范畴,也不归穆州统属。
剩下来的一百九十二个县,被沐云拆分成两个大州,一个州九十六个县,组成一个州府八个郡国,州府独领十五个县,八个郡国各拥九个县。
东北方紧邻丝绸之路,与西域诸国、匈奴和大汉帝国相接的州,被沐云命名为【鸿州】。
鸿者,大雁也,故有大、盛之意,通:洪、宏、弘,又因其周期来往之习性,所以也被借指书信,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自别颜范,鸿稀鳞绝,悲怆不胜】。
在沐云的谋划下成了水乡泽国,又背靠丝绸之路的大州,以【鸿】为名,并不为过。
西南方紧邻沙漠和高原,与唐发、穆州相接的州,则被沐云命名为【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