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诸天问答第二期·第三题,后世对宋朝皇帝的评分!

赵光义似乎还没搞清楚情况……

“怎么?你愿意?”赵匡胤冷冽的眼神落在赵光义身上。

唰的一下!

赵光义的冷汗直接下来了。

“臣,叩谢陛下!”赵光义只能干巴巴的说。

不愿意!?

他能愿意就有鬼了。

可现在是不是他愿不愿意的问题。

他要是不愿意,少不得唉两斧头。

杀他不一定。

但兄弟相残是跑不了了。

到时候,他少说也得被毒打一顿。

现在,都算好的了!

唉……

让朕堂堂一代太宗皇帝,给你驾车?

朕不甘心啊!

……

同一时间,大宋太宗时空。

“胡说八道!放屁!简直是放屁!臭不可闻!”此时的赵光义,脸色那叫一个难看。

嗯……

虽然高粱河之战,他已经经历过了。

虽然,那的确是事实。

但是……

这高粱河车神的名头,他怎么听,怎么感觉不顺耳。

每说一声,就感觉是在对他的挖苦。

艹了……

朕这个太宗就这么没有面子的吗?

朕是太宗!

难道不能说明朕的功绩吗?

虽然没能收服燕云十六州,但朕统一了中原。

二哥好几次拿不下的伪汉,被朕拿下了!

二哥没做到的事情,全都被朕做到了。

难道这还不是功绩?

嫉妒!

对!

这些家伙就是嫉妒!

就是看朕太优秀了,所以就抓住朕的这一点不放,使劲儿的黑!

呵……

小黑子是吧?

哼,全都是小黑子!

……

同一时间,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继续开口道……

“之所以说这高粱河之战……主要也是因为这一战,才让赵光义开始了重文抑武的开端。”

“而这,就不得不说赵德昭了!”

“赵德昭,是赵匡胤之子。”

“赵匡胤长子早夭,而赵德昭,就成了赵匡胤的长子。”

“而赵匡胤之所以没有传位给赵德昭。”

“有一种说法是,又一次,赵匡胤去看望母亲,也就是杜太后。”

“杜太后询问赵匡胤,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可以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说,是祖宗保佑。”

“但杜太后却说,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幼,主少国疑,才让你黄袍加身!所以,以后传位,就应该传位给赵光义,这样,大宋的江山才能永固!”

“赵匡胤答应了。”

“后来,杜太后还专门起草了盟约,藏在金匮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且不说这金匮之盟的真假,反正就是,赵光义当上了皇帝。”

“而高粱河之战,因为赵光义跑的不见人影。”

“众将领群龙无首,以为赵光义战死沙场,于是乎,就想要拥立赵德昭为帝!”

“等赵光义都跑过涿州了,才听到诸军据守涿州,而且,还听到了那些武将们要立赵德昭一事,他这才跳出来,下令班师回朝!”

“虽说这件事,这些武将们做的的确有些不妥,毕竟,在不知道皇帝生死的情况下,就拥立赵德昭为帝,属实有些造反的嫌疑了。”

“但是,这也不能怪那些武将们,毕竟,他们都不知道赵光义跑哪去了,更不知道皇帝是不是还活着,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而且,在得知赵光义并没有死,他们就立刻放弃了原计划。”

“其实光从这一点看来,宋朝的国情已经逐渐稳定了下来,武将们知道拥立赵德昭,而不是自己选人,在得知赵光义没死后,又能直接放弃,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但是,赵光义不爽了,他认为,武将的权利还是有些大,需要再一次削弱。”

“高粱河之战后,赵光义开始了改革宋朝的官制。”

“他罢免了节度使,让节度使在宋朝彻底虚化。”

“同时,他还大兴科举,赵光义继位之后的第一次科举,参与人数就是赵匡胤时代的两倍之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然,这些制度,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节度使本来权利就很大,而大兴科举,也有利于稳定朝局。”

“光是这两点,还是有正面影响的。”

“但赵光义接下来的操作,就有点烧了,简直就是前无古人骚操作!”

“这就是宋朝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将从中御制度!”

“什么是将从中御制度?”

“首先,赵光义建立了皇帝、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三衙统兵,这个三衙分别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

“三司统称三衙。”

“而这三衙,就直接管理军队。”

“当然,这三衙就只有管理权,却没有调兵权利。”

“调兵权,自然就落到枢密院手中了!”

“一整套流程下来,就是……”

“某地忽然发生战事,那皇帝就直接选派将领,枢密院的文官签发调令,这一套流程下来,才能调兵遣将,前去打仗!”

“或许乍一看,这制度的确没有问题,把发兵权与握兵权分离,的确有利于天下的稳定。”

“如果这项制度到此为止,也的确算得上一个好的兵制。”

“但很明显,这就有个但是!”

“这将从中御制度还有个更离谱的。”

“赵光义在这制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条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条令。”

“在大军出征前,皇帝会给将领一份布阵图,或者攻守计划。”

“也就是说,这场仗具体该怎么打,完全由皇帝来决定,你带兵打仗的将领,必须得听皇帝的,不能按照你的意思来。”

“说白了,武将在赵光义一朝,得到了极大的削弱。”

“那都不是一个将领了,完全就是一个吉祥物。”

“这都不是武将领兵作战了,那是随便安排一个人坐在那个位置上,按照皇帝打仗的旨意来就是了。”

“关键是,你皇帝会打仗也就罢了,遇上如同朱棣,朱元璋这样的皇帝,这套制度虽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人家好歹是真的会打仗,虽然作战计划不能随机应变,但至少有个保底!”

“可要是遇上一个不会打仗的皇帝,那就抓瞎了!”

“就像赵光义一样,别看赵光义统一中原,看上去很吊的样子……”

“可实际上,赵光义在带兵打仗方面,真的很垃圾!”

“除了一统中原以外,后面,赵光义打仗,基本上就是一个输字!”

“两次北伐,五次大败!简直离谱!”

“而这五次大败,更是折损了近三十万精锐,导致宋朝元气大伤!”

“北伐两个字,像是成了宋朝的梦魇一般。”

“这就是赵光义的真实水平!”

“关键是,他还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妥妥的又菜又爱玩!”

“说白了,因为这套制度,赵光义将整个宋朝将领的水平全都限制在了他这个水平之上。”

“他们只能按照皇帝的作战计划来执行作战,自己就不需要想法了,脑子也可以不要了!”

“不是他们不想要脑子,因为要了也没用!”

“你武将说这套制度不合理吧,那皇帝就要猜忌,你是不是又想做大?想得到更高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