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圣廷的崛起

过河卒 莫问江湖 1578 字 2个月前

所谓大秦,就是安息以西,西大陆的大一统王朝,其首都名为「七丘之城」。有许多谚语,如七丘之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条条大路通七丘等等。

只是随着大秦的覆灭,西大陆再次变为诸国并存的状态,再也未能像东方这样建立起一个大统一的帝国。在座的都是二品太乙道士,都系统地学过西方历史,知道这段历史。

清微真人着重讲了西秦帝国的灭亡,在西秦帝国末期的几百年,帝国公民们已经不再去军队服役,因为帝国的军队需要长达十年的苦役,驻扎边境不得返回,而且军饷不高,还要出生入死。因此,西秦帝国眼中的蛮族逐渐把持了军队,这与大齐王朝后期的胡人把持军队颇有几分相似。在此过程中,西秦帝国的文官和武官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条

路线。

西秦晚期,各支蛮族军阀内讧不断,皇帝朝不保夕,近乎于傀儡,各地军阀成为实权者,依靠帝国的「将军」封号进行统治,各路野心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搞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套,像极了大齐末年的藩镇势力。

这些将军们,皆是西秦帝国眼中的蛮族,真正的西秦人视从军为粗鄙之事,从不参军。

此时的文官政府已经瓦解,帝国已经失去了对底层行政区的控制,那么这些西秦人在做什么?

他们选择了另一条大道,那就是进入教会。

在文官政府崩溃的同时,掌握了巨量财富的教会日益承担了地方政府的职能,教士们成为了地方城市的实际统治者。因此,西秦的世家望族都会将孩子送入教堂,与圣廷融为一体,以保证香火绵延,在这乱世之中生存下去。

这便是圣廷走向西大陆统治者的开始。

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在西秦帝国文官政府崩溃的时候,为什么是圣廷承担起了政府职责?这就不得不提到圣廷的大学制度。

中学是贵族、绅士、体面阶层所需要的教育。大学是教士、医生、法官、律师的培训班。

大学的全称是「主教座堂学校」,目的是培养神职者,因为圣廷主张对《圣典》的解释必须以圣廷认可的正统神学观点为标准,所以圣廷要求所有教士都必须接受神学教育。而主教座堂学校就是让培养教士的。

随着世道的发展,为了满足传教的需要,又开展了医学和法学的课程。

医学不必说了,任何地方都需要治疗。关于这一点,道门的理解十分深刻,乱世造反需要符水治病救人,如此才能收拢人心,其效果仅次于发放粮食,盛世显贵也要靠炼丹取悦帝王贵族,从而平步青云,成为国师之流。其本质都是祛病消灾。至多是在健康的基础上寻求长生。

法学更多是教士走上层路线的必要手段,精通法学的教士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各地君主,接近君主,从而掌握权力,并影响君主,从而实现传播教义的最终目的。其本质上与儒门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殊途同归。

正因如此,教士们越来越多承担官僚的职责,乃至于在文官政府崩溃后,取代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