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大统兵!”前脚刚站定,焦明便朝上座的孙存忠行礼,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孙存忠要着急火燎的把自己召来。
“尚普来了,坐吧。”孙存忠头也没抬,快速的批阅着案上的文书。
作为嫡系班底,既然孙存忠发了话,焦明也不拘谨,在堂下挑了一张椅子坐下,但是,还是用了一贯只坐半个屁股的坐姿。
时而圈圈点点,时而奋笔疾书,间中还时不时的发出几声冷哼。
好不容易,把案前几份加急的文书批阅完毕,孙存忠放下笔,身子往后一靠,闭上了眼睛。
“尚普,待会儿回去,你让人拟三份军令,然后送过来我这里用印。”靠着椅背,孙存忠闭着眼,眯了好一会儿,才出声。
按理来说,拟公文、书信之事,根本无需把焦明叫过来,都司衙门里有许多书吏,并且,身为都指挥使,孙存忠自己还有不下十人的幕僚。
“南丹卫、奉议卫①各发一份,让他们每个卫准备三营精兵待命。另一份发往太平的千户所,让他们准备一营精兵待命。”还未等焦明回话,孙存忠的话打消了他的疑虑。
估计是孙存忠不愿意把调动兵马这等机密之事交予旁人,这才把焦明召来的缘故。
“是贵州方向吗?”焦明问道。
“不是,兵部有令,命我们剿灭新宁州的暴民,说是以防暴民坐大,与大藤峡的猺僚勾连一气。”孙存忠摇着头说。
“新宁州与那大藤峡相隔数百里,怎么勾连?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都是带过兵的人,焦明一眼就看出兵部说辞中的漏洞。
“左江兵巡道的人,几乎被暴民全歼,据说逃回来的不足百人,真不知道那些饭桶是怎么打的?三千兵马,还有巡检、团练相助,居然会被全歼?”前些天,孙存忠刚得到这些消息的时候,简直怀疑是暴民放出来混淆视听的谣言。
“海盐子知道后,跑去何士晋那儿哭述一番,然后又写了求援文书,用五百里加急,直送京师,狠狠地参了老子一本。”孙存忠一边说,一边翻着白眼。
之前都指挥使司向布政司要钱要粮被处处刁难,布政使吴中伟那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孙存忠记忆犹新。
现如今,在派兵剿匪这件事上,吴中伟被摆了一道,立马就变了嘴脸,到处哭述,像极了打不过就哭着去找家长的赖皮孩子,这怎能让孙存忠瞧得起他?
“不知那个海盐子说了什么,何士晋偏听偏信,也跟着参了老子一本,勾陷广西都司守土无方、漠视军情、行动迟缓。兵部那些鼻孔朝天的家伙,居然也就信了他们的话,在公文里好一顿训斥,着实堪忧!”一想到京中好友,在寄来的书信中,隐晦的提及此事,孙存忠的怒气就不打一处来。
“那大统兵的意思是……就这么算了?”从孙存忠的话中,焦明明显听出了他此时面临的种种压力。
“我日前已上书兵部陈情,大藤峡瑶獠叛逆,都司派兵进剿已逾四载。年初,奢、安两贼围贵阳府,兵部又从我这里调了上万人马前去堵截。眼下,都司哪有可调之兵?”别看此时孙存忠一副怒气冲冲的模样,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发往兵部的公文中,他委屈巴巴的言辞,宛如一个小媳妇。
“哪……方才大统兵所说的三份调兵令……?”孙存忠的一番话,让焦明猜不透他真正的想法,只能小心翼翼的问道。
“军令难违啊!”孙存忠长叹一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已经派人去布政司交涉,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把粮饷筹备好。”孙存忠作势的伸手拍了拍自己的额头。
“下官这就去让人起草军令,并且,让卫所的官兵们,静待布政司的好消息。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官兵们如何能尽快赶路,大统兵爱兵如命,肯定能体恤下情。”说到“尽快赶路”时,焦明特别加重了语气,他相信孙存忠能听出这话外之音。
“有了尚普相助,我省心不少呐!哈哈哈~~~”孙存忠大笑起来,显然是听明白了焦明的“良苦用心”。
①卫所:卫所制,最早由元朝户部尚书提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还归卫所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