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频繁换相
在乔治三世统治的早期,英国政治舞台频繁上演着内阁更迭的戏码。1763年,随着七年战争的结束和《巴黎和约》的签订,英国首相布特因处理内政不善,特别是在开征“苹果酒税”上引发的全国性抗议浪潮中,被迫辞职。这一事件标志着乔治三世个人统治的一次挫败,也让他意识到首相人选需具备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议会支持。
随后,乔治三世开始尝试在辉格党中寻找合适的首相人选。格伦维尔和罗金汉先后上台,但两人的政府都未能逃脱短命的命运。格伦维尔政府因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不力,特别是北美殖民地征税问题引发的抗议,最终在议会反对派的活动下垮台。罗金汉政府则因对北美殖民地采取怀柔政策,废除《印花税法》导致政府分裂,最终在乔治三世与皮特派组建新政府的谈判中解散。
皮特上台后,试图组建一个超党派的政府,但这一理念并未能弥合政治分裂。皮特因健康问题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而政府为征收北美殖民地商品进口税制定的《进口税法》更是引发了内阁的公开分裂,最终迫使皮特再度辞职。
在皮特辞职后,格拉夫顿上台组建了一个过渡政府,但因支持议员威尔克斯而被指责滥用权力,最终不堪压力辞职。这一系列频繁的内阁更迭,反映了乔治三世在追求建立稳定忠君政府过程中的艰难探索。
直到18世纪70年代初,诺斯勋爵凭借其多方面的才能和对王权的尊重,获得了乔治三世的信任,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王之友”政府。
四、王权危机
诺斯政府成立后,乔治三世给予了最大的支持,甚至将君主的官职任命权交予其支配。诺斯也非常清楚:只有明白君主意图的首相才是真正的首相。诺斯与乔治三世之间结成了真正的同盟:君主利用个人的影响力以及特权支持首相,首相及其领导的内阁也坚定贯彻君主的意志。因此,诺斯领导的“国王之友”政府维持了12年之久。
在诺斯政府执政的前5年中,推行的是一种缓和政策。在政治方面,释放了监禁中的威尔克斯,并于1774年允许威尔克斯再次当选议员进入下院,平息了一些激进派的不满。在经济方面,政府推行财政平衡政策,土地税保持不变,对奢侈品开征新税,以逐步缩减高额的国债。在外交方面,政府执行对欧洲的不干涉政策,并为缓和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废除了《进口税法》,仅保留象征性的茶税,这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北美局势。
然而,18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美独立浪潮兴起,其引发的战争导致了国内政治危机,最终使乔治三世的个人专政统治未能长久。1773年底,波士顿发生了倾茶案(The Boston Tea Party),使得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迅速激化。乔治三世力促诺斯政府采取强硬措施进行镇压。诺斯政府不顾辉格党的反对,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派出军队镇压“茶党”,引发了面对面的武装冲突。随着大陆会议的召开及《独立宣言》的发布,北美走向了与英国对抗并谋求独立的道路。面对北美时局,英国议会内部产生了分歧,多数人与乔治三世一致,认为英国应当诉诸武力,但罗金汉、皮特等辉格党人则反对对北美的高压政策。辉格党政治家攻击政府、反对战争的言论开始侵蚀诺斯政府的根基。
随着1777年10月英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的惨败,内阁及议会中的反政府力量开始抬头,不少议员放弃了对政府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1778年诺斯勋爵提出了辞职,但由于乔治三世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继续推进对北美地区的战争政策,因此拒绝了诺斯的辞职请求。最终,在君主的支持下,诺斯政府摇摇欲坠地又坚持了几年。
为了解决北美战争中的兵员枯竭问题,英国议会于1778年通过了《罗马天主教解放法》,规定天主教徒只需简单向国王宣誓效忠即可参军。这引起了新教徒的不满,各地成立了多个以废除该法为目标的“新教联合会”(Protestant Association),乔治·戈登(George Gordon)成为伦敦地区联合会的领导人。1779年,英国约克郡乡绅、地主等各阶层向议会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请求限制王权,反对王权的过度扩张,抵制王权对政府及议会的影响力。一年后,这次请愿活动波及到了全国,有24个郡举行了类似的请愿运动。这意味着乡绅这支传统上支持王权的力量也加入了反对派的行列中,大大动摇了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