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当年丰泽园,有道招牌菜品油爆双脆。

烹饪过程中,有项考验技艺的去皮改刀动作,总有人掌握不好。

只不过,这道名菜是他们这些初学者最容易掌握的,因为只要刀工足够好,这道菜做起来真的不难。

所以,已经有一定刀工基础的李长久,耐着性子反复练习琢磨,最终习得了自己的一套处理技巧。

所以到现在,他还能做出十分地道的油爆双脆。

油爆双脆属鲁菜,是齐鲁之地的特色传统名菜,发源于清泉市。

正宗的油爆双脆的做法极难,对火候的要求极为苛刻。

欠一秒钟则不熟,过一秒钟则不脆,是中餐里制作难度最大的菜肴之一,也是色、香、味、形兼备的特色美食。

在袁枚的《随园食单》和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中对此菜均有高度赞誉。

相传此菜始于清代中期,为了满足当地达官贵人的需要,清泉地区的厨师,以猪肚尖和鸡胗片为原料,经刀工精心操作,沸油爆炒,使原来必须久煮的肚头和胗片快速成熟。

并且这道菜口感脆嫩滑润,清鲜爽口。

该菜问世不久,就闻名于市,原名“爆双片”,后来顾客称赞此菜又脆又嫩,所以改名为“油爆双脆”。

到清代中末期,此菜传至京津地区、东北、南方等地,成为中外闻名的齐鲁名菜。

“油爆双脆”始于清朝中期,是久负盛名的传统鲁菜,以制作原料讲究、烹饪技艺精绝、风格独特而为世人推崇。

在鲁菜名品众多的北方省,人们一向对美食近于苛求。

在激烈竞争之中,极富创新精神的厨师,便想到了有异于通常肉食菜馔的思路。

当年那些鲁菜大师们,选用人们平时不予看重、而以脆嫩突出的猪肚和鸡肫来制作菜肴。

只因这两种东西所含水分相当多,故有“双脆”的美称。

清代着名文人袁枚对“油爆双脆”给予了极高评价。

他在《随园食单》中是这样说的:“将猪肚洗净,取极厚处,去上下皮,单用中心,切骰子块,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

可见其时,人们已经相当精于此道了。

有经验的厨师将猪肚和鸡(鸭)肫同烹,则味道更加鲜美。

油爆双脆的绝佳之处,还在于颜色呈一白一红二色。

这种颜色交相辉映之下,更显美不胜收,可以大大刺激食客的食欲。

从此可以知道,什么是真不愧为色、香、味、形兼备的特色美食。

可以说,这道“油爆双脆”,从创出之日起便一鸣惊人,吸引了众多的达官贵人先品为快。

做起来也不难,就是将猪肚和鸡肫切成薄片,入旺油即熟。

但是,做法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要求火候把控极其精准。

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口感既脆又嫩的油爆双脆。

后来,南来北往的客商、美食家们,便将鲁菜美馔“油爆双脆”的大名传到了京师重地。

如今,东北和江浙一带的着名餐厅、宾馆,均有这道极为着名的鲁菜风味菜供应。

这才使“油爆双脆”更成为名噪海内外的鲁菜代表之一了。

既然是鲁菜的代表,能做好的就肯定是大厨。

李长久既然要表现一下,自然就有把握做好这道菜。

他取了猪肚和猪腰子,再就是准备了一些调味料。

猪肚尖剔净油、内膜,剞十字花刀。

每只肚尖切6块,猪腰剖2片割去筋膜。

放清水中加花椒浸泡1小时,去臊昧后剞十字花刀,每三刀切1块;

锅置旺火上,下花生油烧八成热时,肚尖用少许干淀粉抓匀一下,下油锅过油,再腰花过油,迅速倒入漏勺沥干油;

酱油、白糖、米醋、香油、味精、湿淀粉调匀成卤汁;

锅留余油,回置旺火上,先用葱段、蒜米煸出香味,倒入卤汁,烧沸后,倒入肚尖、猪腰,翻颠二下即成。

是不是很简单,但是里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可不少。

特别是猪肚,猪肚可剞刀为菊花形与鸡肫相同,也剞刀为窗户花或其他花刀以增加形态花色。

用碱水浸泡之时,一定要清洗干净,还可用80度的温水焯一下,但不能过久。

放油锅时,如果水分太多可用干净白布吸净再下。

谈及鲁菜烹饪时,李长久还是十分感慨的。

对于厨师来说,学会一两道菜很容易。

但如果想学精学透,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很多细节,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揣摩。

养成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传统的烹饪习惯,对一个厨师来说,特别重要。

虽然好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但却是实现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拜师学艺时,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安排,很多时候更像是养成习惯的考验。

只是有些逻辑,以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只有当你先播下种子,才拥有见证参天大树的可能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为面子拜师,不如守住烹饪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