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日的滦州,虽然同样是烈日当空,但这里的却要比北京城凄凉许多,原本密密麻麻如星罗棋布围绕在州城的村庄们大多被夷为平地,少数屹立不倒的瓦房也是坑坑洼洼,大难不死的灾民们只能躲在断壁残垣和临时搭建的营帐中度日。
因为朝廷在第一时间派遣了官员前来赈灾,这距离北京城百里之遥的滦州倒是没有像其余受了灾的穷乡僻壤那般,因为缺衣少食而爆发内讧,由天灾转变为人祸。
但即便如此,州城此刻也是大门紧闭,曾经在署衙中混日子的差役们均是登上了低矮的城墙,如临大敌的注视着城外密密麻麻如蚁群般的灾民,以免有趁机闹事。
因为受伤的灾民实在太多,而这滦州又是白莲教的老巢,哪怕州城中的同知李进有心对城外的白莲教置之不理,但也不得不耐着性子,亲自前往州城中为数不多的几家富户,让这些富户家中用来看家护院的家丁亲随们和署衙的差役一起,提防着城外的。
料峭的微风席卷着黄土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排泄物,呕吐物混杂在一起的腥臭味道,哪怕已经提前用湿布捂住口鼻,但城楼上的差役们依旧隐隐作呕,同时将敬佩的眼神投向为首的官员,心道同知大人当真是不同凡响,如此恶臭也能做到面无表情。
自从地龙翻身之后,正准备四处走动,谋求知州一职的李进便终日待在城楼上,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
在外人看来,他们这位同知大人是心系百姓,不容有宵小在的过程中中饱私囊,但只有李进心中清楚,他之所以如此兢兢业业,实在是忧心石佛庄的白莲教。
尽管早在几十年前,他的家族便逐渐淡出了白莲教的核心圈层,但他在父祖的耳濡目染之下,对于白莲教的那些把戏却了如指掌,深知每逢天灾人祸,便是这些神棍大肆收纳信徒的最佳时机。
昔日的徐鸿儒,不就是趁着天启二年,兖州地龙翻身,数十万百姓为之流离失所的当口,扯出了佛母降世,拯救世人的幌子,领着麾下的死忠心腹们浩浩荡荡的起兵造反。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李进实在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这滦州距离京师不过百里之遥,平日里有些小打小闹也就罢了,他看在和白莲教的香火情上,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顶不济也能推到前任知州的身上,但若是那群无法无天的神棍趁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也上演一出佛母降世,拯救世人的把戏,他这个官可就当到头了。
不仅如此,若是被朝廷发现他李进其实一直与白莲教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这条命也就交代了。
大人,朝廷派来的老爷们要出城赈灾..
凌乱的脚步声打断了李进的思绪,一名身着皂衣的吏员映入其视线之中,表情很是莫名。
通常情况下,地方上出现重大天灾人祸的时候,朝廷虽是会委派巡视负责,但多是以为主,赈灾的具体内容还是由当地的官吏们负责。
但这一回,朝廷的反应却是大为不同,不仅第一时间由户部和工部拨款筹粮,宫中的内侍们随同巡按地方,就连一向号称的翰林们也罕见的离开了京师,分别行至各州府县赈灾。
要知晓,大明朝可是一直有不翰林,不内阁的说法,这些翰林们的官阶虽是不高,但未来仕途却远非寻常的县令能够比拟。
去吧。
叮嘱下边的人,保护好那几位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