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余时间转眼而过,时间进入到十一月,东京的天气也寒了下来,走在路上说话时,都会喷出长长的白气。
这段时间,御医院每旬都有御医来到太医局授课。
王冈也对他们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亲自迎接,亲自招待。
只是外人不知为何这些御医每次到来,明明只授课半日,却都是在深夜时离开。
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御医离开后的第二日都会不遗余力的夸赞王冈,赞扬太医局。
而这些声音在口口相传之下,变得更加离谱,传说里面的学子人人都努力刻苦的过分,头悬梁锥刺股,不过是家常便饭!
为了多学些知识,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日日勤学不倦。
而且对于师长,他们也是极为尊敬,总之,一切美好的词汇都汇聚在这些学子身上。
这让太医局一时名声大噪!
顺带着连王冈的名声都被吹捧起来!
这不难理解,毕竟太医局的变化是王冈上任之后才发生的!
再加上王冈以前所做的那些事迹,本来就对他极有好感的东京人,连想都没想,就把这功劳安在他身上。
传到后来,太医局的事便是连朝中的大佬都知道了!
他们对此也很满意,纷纷表示:“王玉昆不错,但这算不上什么太大的功绩,他只是把我们儒家治学的态度带到了太医局,仅此而已!”
“是的,我们儒家是这样的!我们不仅会读书,能打仗,同样也善于培养医学人才!”
“嗯,国子监人才凋零?为何不培养?你是什么人?本官事务繁忙没功夫跟你聒噪,叉下去!”
经此一事之后,还真有人把主意打到这上面来。
太学原本是国子监下属的教育机构,仁庙时将两者分离开,国子监主要招收官员子弟,而太学是官员子弟和庶民同招。
原本两者是差不多的,可熙宁变法后,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两者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这让管理整个大宋教育部门的国子监面子上有些难看。
在听说王冈把太医局搞的不错的时候,国子监的一位司业,还特地找了个借口去查看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