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小三一早就出门买马车去了,等连卿收拾好了出门,马车和马匹已经刷洗干净在门口候着了。
马车小巧精致,车厢先用油纸糊了,又罩了两层油毡布,防雨防雪还保暖。
车座上,清秋铺了厚厚的棉垫子和皮毛垫子,还放了两个大靠背,坐上去倒也挺舒适,如果道路不是很颠簸的话。
把小五留在家里陪着那一老一小,小三驾车和连卿回了村,出了县城,连卿撩开帘子往外看,还能看到不远处飞着的雪羽。
连卿在村口就下了马车,一路走进村里。好久没回来,真是焕然一新!
中秋节的时候,连卿给里长拿了些钱,让他把村里的路修整一下,方便自己运送货物,也方便村里人走动。看得出里长确实上心了,道路宽了不少不说,路中间还铺了两趟青石板,走马车显得略窄,但是走人是绰绰有余,这样,雨雪天大家再也不用趟泥巴了。
村里两个作坊又扩建了,又从邻村招了不少人过来,里长和几个监工管理的井井有条,目前为止倒是没出现什么状况。
村里有了钱,村民有了钱,整个村子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从内而外透出来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再往里走,从村子西边传过来朗朗的读书声——是连卿出资建的私塾。村里的孩子和邻村在作坊里做工的家里的孩子,都在私塾里免费读书,当然,这意外的人要是想让孩子进来,就得交束修了。
因为连卿找的先生好,所以有些人自己出钱也愿意让孩子来这里读书。
连卿看着自己一手打造起来的“新乡村”,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自己也算是利用先知优势造福社会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