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张扬求援

张杨在太原郡府中,听闻整个并州除太原郡外皆已失守,脸色瞬间涨得通红,如同被烈火灼烧一般,眼中怒火仿佛要将空气点燃。

他猛地抓起案上的文书,手臂青筋暴起,狠狠掷于地上,那文书如同离弦之箭,“啪” 的一声砸在地上,扬起一片尘土。张杨怒吼道:“萧逸小儿,欺我太甚!” 这怒吼声如雷鸣般在大厅中回荡,震得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仿佛连这坚固的郡府都在为之颤抖。

谋士董昭眉头紧锁,两道浓眉几乎拧成了一个疙瘩,眼中满是忧虑,但仍保持着镇定。他深知此刻不能慌乱,否则军心必乱。他上前一步,缓缓说道:“将军,如今局势危急,但还未到绝境。太原郡城高池深,我们尚有一战之力。当务之急,是要全面备战,同时向周边诸侯求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试图安抚张杨那如狂涛般的愤怒与焦虑。

张杨在厅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带着沉重的愤怒与不安,呼吸急促得如同风箱一般。片刻后,他停下脚步,看向董昭,眼神中带着一丝决绝:“先生所言极是。事已至此,只有背水一战。传我命令,太原郡即刻进入全面备战状态,所有将士严阵以待,百姓协助加固城防。” 他的话语如同军令,不容置疑。

董昭点头,他知道此刻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生死存亡:“将军,我们可向兖州曹操和青州袁绍求援。曹操素有大志,且兵力雄厚,若能得他相助,可解燃眉之急。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其势力不容小觑,若他出兵,萧逸必然有所忌惮。”

张杨咬咬牙,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好,立刻准备向他们求援的书信。措辞要恳切,表明我们的困境和他们出兵的好处。”

董昭领命后,立刻回到书房。书房中弥漫着一股静谧的气息,只有他急促的脚步声。他铺开竹简,蘸墨挥笔。毛笔在竹简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一笔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深知这书信内容至关重要,关乎太原郡乃至整个并州的命运。

他一边写一边喃喃自语:“曹孟德、袁本初,如今并州有难,唇亡齿寒,望二位能出兵相助。”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萧逸大军如潮水般席卷并州的画面,那是怎样的一种灾难,他不敢想象。

书信中,董昭详细描述了并州的战况,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鲜血与战火的气息:“萧逸此番来攻,势如破竹,其军如虎狼之师,所到之处皆为齑粉。如今并州大部已陷,若并州尽失,其势力必将进一步膨胀,如洪水猛兽般肆虐周边。兖州与青州亦难独善其身,届时战火必将蔓延至二位之领地。今太原郡虽坚守,但危在旦夕,宛如狂风暴雨中的孤舟。望曹公、袁公念在同是汉室之臣,发兵救援,共抗强敌。吾等将铭记二位大恩,愿为前驱,共保汉室安宁。”

写完后,董昭将书信呈给张杨。张杨仔细看过,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点头道:“先生写得甚好,事不宜迟,速派使者出发。”

两名使者被精心挑选出来,他们皆是能言善辩、忠诚可靠之人。一人前往兖州曹操处,一人前往青州袁绍处。

前往兖州的使者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一路上,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如同一条黄龙在身后翻滚。他穿越山林,山林中的鸟儿被惊得四散飞逃;渡过河流,河水被马蹄溅起高高的水花。数日后,终于抵达兖州曹操的府邸。

使者下马,不顾疲惫,直奔曹操议事厅。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贴在身上,但他顾不上这些。见到曹操后,他 “扑通” 一声跪地,呈上书信,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曹将军,小人奉张杨将军之命,特来求援。并州如今危如累卵,望将军看在同朝为官的份上,出兵救援。”

曹操坐在上位,身着华丽的袍服,眼神深邃而锐利。他接过书信,展开阅读。眉头微微一皱,似在权衡利弊,沉思片刻后说道:“并州之事,我已知晓。但我亦有难处,如今兖州周边局势不稳,各方势力虎视眈眈,我若出兵,恐有后顾之忧。你且先下去休息,待我与谋士商议后再做决定。”

使者心急如焚,他向前跪爬几步:“将军,并州危在旦夕,若再拖延,恐无力回天。萧逸若得并州,必成大患啊!其野心勃勃,不会满足于并州之地,定会继续扩张,到时兖州也将陷入战火。”

曹操微微点头:“我自会权衡利弊,你先退下。” 使者无奈,只得退下,心中却满是担忧。

前往青州袁绍处的使者同样马不停蹄。他赶到袁绍府邸时,袁绍正在与群臣宴饮。宴会厅中歌舞升平,美酒佳肴摆满了桌案。使者闯入宴会厅,伏地大哭:“袁公,并州遭难,张杨将军恳请您出兵救援。如今萧逸已占并州大部,若太原郡再失,其势力将威胁到青州啊!” 他的哭声打破了宴会厅的欢乐氛围,众人皆看向他。

袁绍放下酒杯,神色凝重:“哦?竟有此事。” 他接过书信,仔细看罢后,看向身边的谋士郭图和许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郭图拱手道:“主公,萧逸势大,且我等与其有仇,若并州落入萧逸之手,我青州将难以自保。出兵救援,于情于理皆应为之。况且,若能借此机会与并州结盟,日后对抗其他势力也多了一份助力。”

许攸却摇头:“主公,如今我青州内部亦有诸多事务需要处理,如粮草筹备、地方治理等。且出兵救援并州,耗费巨大,不仅是粮草军需,还有兵力的损耗。需谨慎考虑,不可贸然行事。”

袁绍陷入沉思,宴会厅中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歌舞声早已停止,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袁绍身上,等待他的决定。

在太原郡,张杨亲自监督备战工作。城中一片忙碌景象,士兵们在城墙上如蚂蚁般穿梭,搬运石块、木料,加固防御工事。一块块巨大的石块被搬到城垛边,一根根粗壮的木料被架起,用以支撑城墙。

百姓们也纷纷响应,有的用推车帮忙运送物资,那推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前行;有的为士兵送水送饭,妇女和孩童们也都加入其中。

张杨登上城楼,望着忙碌的军民,心中涌起一股悲壮之情。他对身旁的将领说道:“此次是生死之战,我们必须守住太原郡。告诉将士们,若有退缩者,军法处置!”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在城楼上回响,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听到。将领抱拳领命:“是,将军!”董昭在一旁提醒道:“将军,我们还需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城中粮草储备虽有,但要确保合理分配,不可浪费。同时,要加强巡逻,防止敌军奸细混入城中。可安排士兵分成小队,日夜在城中巡查,尤其是城门附近和粮草囤积之地。”

张杨点头:“先生所言极是,这些事就交给你去安排。我只盼曹操、袁绍能早日出兵,解我并州之围。” 他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焦虑,仿佛能看到萧逸的大军正在步步逼近,而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那两封求援的书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