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转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保留皇室“象征价值”,牵制民国政府外交与内政。利用“复辟幻想”,分裂中国或获取局部利益。 以“保护皇室资产”为名,染指中国经济权益。

而且,将产业交给洋人,皇室在国人眼中的形象将会一落千丈,被视为向洋人低头、卖国的象征,这对于皇室的尊严和声誉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载沣微微睁开双眼,望向窗外。

天津的夜色繁华而迷离,街道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洋行、茶馆、西餐厅里人来人往,一片热闹景象。

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载沣却看到了皇室产业面临的重重危机。

他深知,自己必须在皇帝提出的三条路中做出艰难抉择,而无论选择哪一条,都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私心。

"从前作为摄政王保不住大清王朝的江山,如今连大清皇室也保不住吗?"

“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载沣在心底默默自问,手指不自觉地用力,将珠玉佩饰攥得更紧了些。

载沣的身影在昏暗的房间内显得格外孤独,他那紧锁的眉头和忧虑的眼神,透露出他正深陷于皇室产业未来的艰难抉择之中,内心在私心与现实之间痛苦地挣扎着。

时间悄然流逝,烛台泪尽,已至丑时(1:00点)。

载沣却浑然不觉,他斜倚在软垫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的东珠佩饰,眼神却渐渐凝聚起来。

皇帝在养心殿的那番话,此刻如同春雷般在他心底炸响——皇室拥有多少资产不是首要目的,最重要的是保全皇室能够世代留存于世。

他猛地睁开双眼,眸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是啊,多少年来,皇室坐拥广袤的土地、林场、牧场,却如同孩童抱着金砖招摇过市,空有金山银山,却因管理无能,任其荒废,甚至反成累赘。

既然不能够对这些产业有效的进行管理运作,持续生产收益为皇室提供有效的供养。

内务府那些蠹虫,年年虚报盈余,实则中饱私囊,皇室真正到手的收益,十不存一。这样的皇室,即便坐拥再多的产业,又能支撑几时?

“必须从天津清理皇庄土地房产为开端……” 载沣在心中默念着皇帝的提议,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载沣迅速起身,来到书桌前研墨备纸。

首先,要迅速梳理内务府名下的田产、商铺、当铺等,向民国政府申报为‘私产’,争取法律认可。

这是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将这些产业的法律地位明确下来,才能谈得上后续的保护与发展。

对于那些争议资产(如官产与私产模糊的矿山、皇室成员参股的企业。),载沣意识到,可以通过谈判部分让步,换取民国政府对核心资产的保护。 不能一味强硬,必要时须懂得妥协,以退为进。

接下来,便是对这些产业进行逐级分类,去芜存菁。

房产上,皇室不宜留存过多。

那些经营不善的田庄、旧式作坊,当果断抛售。 它们不仅不能为皇室带来收益,反而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维持。

远离繁华地段的商铺房产,通通变卖,换成现货黄金存于外国银行。 黄金是硬通货,外国银行相对安全,这是皇室未来万一陷入困境时的最后保障。

而只保留能够稳定收取租金盈利的商铺房产,在精不在多,以备皇室自用。 这些精选的优质资产,才是皇室未来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

至于商业经营,内务府绝不能再直接参与。

载沣心中已有了明确的思路:从前通过皇商进行采购和贸易经营,听从皇帝建议要将皇商体系改为西方股份制公司,切断‘皇商’名义,避免成为政治靶子。

皇室与皇商共同磋商改组经营结构。

比如,从前代理盐业专营权可转为民营盐业公司,皇室作为股东,享受分红即可,不再直接操弄。

当铺、银号则改组为商业银行。

若皇商们不愿意改组,借助民国政府协商,那么皇室与皇商权责银两归属划分清楚,双方两清,不再纠缠。

而对于内务府直接经营的商号,则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淡化皇室背景。 让专业的商人,用熟练稳重的管理方式去经营,才能真正产生效益。

皇庄土地资产的处置,更是重中之重。

那些依附于皇室管理的佃户壮丁,虽然法律上已是自由身,却依旧忍受着残酷的剥削,约束在庄头的管束之下。

载沣想起当日皇帝与他商议的结果,对于这些土地,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分而治之。

远离京畿之地的皇庄土地、林场、牧场, 在清丈结束之后,出于对皇室政治声望以及实际利益上的综合考量,进行利益最大化处置。

那些远在东北、口外的皇庄、林场、牧场,基本上就已经脱离皇室的实际控制,只不过名义上还归属皇室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