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府中,面对堆积如山的公文和名册,陈恪的心绪再次变得沉重。
战后论功行赏、抚恤伤亡,是比战场厮杀更耗费心力、更考验人心的环节。
书房内灯火通明。
陈恪伏案疾书,面前摊开着厚厚几本名册:阵亡将士名录、重伤员名册、各级军官功勋簿……墨迹未干,朱笔圈点。
他努力秉持着“一碗水端平”的原则,依据兵部核验过的战报和各级将领的呈报,仔细核对每一个名字,每一份功劳。
阵亡抚恤金、伤残安置费、立功晋升的名单……每一项都关乎无数家庭的命运,关乎军心士气的维系。
然而,越是深入其中,陈恪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沉重感便越是清晰。
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
例如在拟定苏州新军军官晋升名单时,他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优先落在那些熟悉的名字上——例如刘福,张二狗……
这些名字,伴随着苏州练兵时的汗水与欢笑,伴随着南下北上征途中的艰辛,伴随着战场上同生共死的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他了解他们的秉性,清楚他们的能力,更信任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担当。
于是,在有限的晋升名额面前,陈恪的朱笔,会下意识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倾向,先圈下这些熟悉的名字。
哪怕旁边一个同样立下战功、但陈恪可能连面都没见过几次的新军军官,其功绩簿上的数字可能同样耀眼,甚至更突出,但在陈恪的潜意识里,那份信任感和亲近感,已然成为了一道无形的加分项。
小主,
笔尖在纸上游走,陈恪的心却在无声地拷问自己。
那些同样在血与火中拼杀,同样斩获首级,同样为袍泽挡刀,名字却陌生的新军军官呢?
难道他们的功劳就比刘福等人小吗?
难道他们的忠诚和勇气就逊色吗?
绝对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