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圣心独断

奏报的内容,并非尽是邀功请赏,更多的是如同记事般的陈述:招募了多少民夫,如何管理饭食工钱,遇到了何种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与哪些商贾会面,达成了何种共识,港口规划做了哪些微调……事无巨细,条理清晰,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务实与高效。

这让嘉靖虽深居九重,却能如同亲临一般,清晰地“看”到那片荒滩是如何在陈恪的指挥下,一步步蜕变的。

这种被臣子事无巨细禀报、毫无隐瞒的感觉,对他这等猜忌心重的帝王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安心与满足。

他慢慢展开奏疏,逐字逐句地看了下去。

陈恪的台阁体依旧风骨棱棱,但笔画间似乎少了几分在京时的跳脱锐气,多了几分沉稳。

奏报中,陈恪描绘了码头地基已初步夯实,首批石料顺利砌垒,工坊区地块认购踊跃,各家商号已开始进场兴建,整个工地一派热火朝天却又井然有序的景象。

尤其强调,所有民夫皆是自愿应募,日供饱食,月给现银,绝无强征,民夫感念皇恩,士气高昂。

看到此处,嘉靖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形成一个极淡的、近乎无声的笑意。

“这小子……倒真是个有手腕、有办法的。”嘉靖心中默道。

他想起陈恪离京前的承诺——“不耗国帑,不增赋税,自筹钱粮,为陛下打造水师”。

如今看来,他确实在一步步践行。

没用户部调拨一文钱,就撬动了江南巨贾的钱袋,招募了数千民夫,将偌大一个港口工程推上了正轨。

更难得的是,手段看似强硬,却又处处占着“理”字,让人抓不到大的把柄,至少明面上,维持了自愿、公平的幌子,避免了激起民变这等最糟糕的局面。

侍立一旁的黄锦最擅察言观色,见皇帝嘴角含笑,显然心情不错,便适时地、带着十二分恭敬地递上一句马屁:“主子爷圣明烛照,慧眼识人。靖海伯纵有千般能耐,那也是主子爷您肯放权、肯信他,为他遮风挡雨,他才能在东南施展拳脚。说到底,这开海之功,这新港之兴,首功自然都是皇爷您的洪福齐天,圣心独运呀!”

嘉靖闻言,并未如往常般对奉承流露出受用之色,反而有些神游物外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奏疏,看向了虚无的远方。

黄锦的马屁话,触动了他另一根心弦。

他在想,若是这天下诸事,都能交给像陈恪这般既有忠心、又有能力、还懂得事事禀报让君父安心的臣子去办,是否就会省心许多?

若是当初修建这两宫两观时,主持工程的不是那些只知道贪墨、或者一味强调规制、却不懂体恤朕心的蠢材,而是由陈恪这样的人来统筹……是否就能省却无数靡费,少招许多物议,也就不会有海瑞那等狂徒,抓住“耗尽民脂民膏”这一点,对自己进行那般诛心的批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