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不可限量的未来

甚至一些手脚麻利的商家,连二层的住家或客栈都已搭建完毕,挂上了幌子。

进度确实比需要协调巨石、深挖地基的码头要快上许多。

毕竟,陈恪划下了地块和红线,提出了基本的营造要求,具体如何建设,则由各家商贾自行负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效率自然惊人。

然而,陈恪深知,放任自流必将后患无穷。一座城市的底蕴和韧性,往往就奠定于其初建时的规矩与标准。

他不敢有丝毫托大,带着工部的吏员和几名精通营造的匠师,开始了频繁而严格的巡视验收。

“东家,你这墙基挖得不够深,用的石灰砂浆比例也不对,偷工减料了!若是赶上潮汛或大雨,墙体易返潮,甚至开裂!不行,必须返工!”在一家看似气派的绸缎庄工地上,陈恪指着地基沟,语气不容置疑。那东家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还想辩解,但在陈恪冰冷的目光下,只得讪讪应下。

“王掌柜,你这工坊的防火间距留得太窄!旁边就是木料堆场,一旦走水,后果不堪设想!按章程,必须退后三尺重砌山墙!”在另一处临河的工坊区,陈恪手持皮尺,亲自丈量后,沉声下令。

王掌柜心疼那三尺地的损失,苦苦哀求,陈恪却丝毫不为所动:“规矩就是规矩,安全重于泰山!若不愿改,本督有权收回地块!”

类似的情景,在各个片区不断上演。

有的商家觉得是为自己家业建设,心存侥幸,在材料上以次充好,在工艺上敷衍了事,总觉得土地租赁年限不过数年,没必要投入太多,先应付过去,看看行情再说。

更有甚者,认为陈恪管得太宽,私下抱怨:“这靖海伯也忒较真了!俺们花自己的钱,建自己的房子,他连墙多厚、瓦怎么铺都要管?”

这些心思,陈恪岂能不知?

小主,

他理解商贾们的算计,但更清楚一座城市的兴起,其最初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就如同一个人的骨骼与气质,一旦定型,极难改变。

若从一开始就放任低标准、乱搭建,那么未来即便港口繁荣,这座城市也只会成为一个拥挤、混乱、隐患丛生的泥潭,绝无可能成为他理想中那个能够辐射四海、承载国运的东方巨港。

他的坚持,近乎苛刻。

不仅验收主体结构,连排水暗沟的走向、屋顶的防水处理、临街招牌的规格,他都要求吏员逐一核对图纸和章程。

遇到争议,他往往亲自到场,实地勘察,以理服人,但原则问题绝不让步。

这种强势,自然引来了不小的阻力和非议。

但陈恪并非一味强压。

他深知,要让这些精明的商贾心甘情愿地遵守高标准的建设规矩,光靠行政命令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前景,让他们觉得这笔“超额投资”是值得的。

于是,在巡视验收的间隙,或是将某些有影响力的商贾召集到临时衙署,陈恪开始了另一场更为隐秘和关键的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