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与海雾混合,弥漫在灼热的晨风中,刺鼻而呛人。
明军舰队持续不断的炮击,如同巨锤擂鼓,沉重地砸在萨摩守军本已紧绷的神经上。
港区前沿,本就不甚坚固的木栅、矮墙、了望塔,在精准而凶猛的火力覆盖下,早已支离破碎,化作满地狼藉的焦木与碎石。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炮火延伸、明军先锋踏上滩头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滩头之后,并非一马平川,而是错综复杂的码头区、堆积如山的货栈、以及蜿蜒狭窄的街巷。
这里,本是萨摩守军预设的、用以抵消明军火力优势、进行残酷巷战的理想战场。
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和悍勇的近身搏杀,将登陆的明军拖入泥潭,一寸寸消耗其兵力与锐气。
但是,当第一批近千名明军先锋,以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支明军乃至倭寇战法的姿态,踏上这片焦土时,所有萨摩守军,从底层的足轻到督战的武士,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冰冷的窒息感。
他们没有如惯常那般,在军官的嘶吼下,结成密集的方阵或纵队,呐喊着发起集团冲锋。
反而在踏上海滩的瞬间,便如同水银泻地般,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自发地分散开来!
但这种“分散”,绝非溃散,而是一种极其精密的、充满内在联系的“散开”。
只见他们以三人为最小单位,组成一个看似松散却彼此呼应的“三才”小组。
每组之中,一人持燧发枪居前或据高点,负责远程精确打击与警戒;一人持短铳居侧,负责中距离支援与压制;一人则持刀盾或长枪居后,负责近身防护与白刃战。
三个这样的小组,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更大的“队”,彼此间保持着一个既能相互火力支援、又能快速机动的距离。
他们没有盲目地向纵深处猛冲,而是如同经验最丰富的猎手,冷静地、有条不紊地“清理”着前进道路上的每一寸土地。
“甲组左翼货栈!乙组抢占右侧矮墙制高点!丙组跟进掩护!火铳铳手!正前方巷道口,疑似敌聚集,一轮齐射!”
低声而清晰的指令在小组间快速传递,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效率。
每当遇到障碍或怀疑有敌军埋伏的房屋、货堆,必先以火力试探,或投掷震天雷惊扰。
确认安全后,才由刀盾手率先突入,火铳铳手紧随其后抢占要点,绝不轻易将侧翼暴露给未知的危险。
他们推进的速度并不算快,却稳得令人绝望!
每一步踏出,必清除眼前威胁;每一处要点占领,必巩固周边防线。
如同巨蟒缠身,缓慢而坚定地收紧,让对手的挣扎空间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