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课堂初锋

党校的第一堂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授课的是党校资深教授,姓严,人如其姓,面容严肃,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学术的冷光。他讲课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但语调平直,宛如一台精密却缺乏温情的学术机器。

台下学员们,无论来自省市机关还是基层县乡,都正襟危坐,笔记本摊开,笔尖悬停,努力跟上严教授的思维节奏。毕竟,欧部长的“淬火”之言犹在耳边,没人想在第一堂课就落下个怠惰的印象。

林万骁听得认真。这些理论他前世早已烂熟,甚至亲身经历过其后十几年实践对理论的无数次检验与修正。但他依旧像第一次接触般,捕捉着严教授话语里的细微差别,以及理论与当下现实可能存在的微妙脱节。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他脑子里闪过这句话。

严教授讲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正引用《资本论》中的经典论述。忽然,他话锋一顿,目光扫过台下:“……所以,内在的根本矛盾无法克服,危机必然发生。当然,这是基于经典模型的论述。有没有同志结合我们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谈点理解?”

课堂瞬间安静下来。结合实际?这个度可不好把握。说浅了,显得水平不够;说深了,万一触及敏感地带呢?欧部长的纪律要求还热乎着。

短暂的冷场。

林万骁眼角余光瞥见斜前方一位学员似乎欲言又止。那人微胖,穿着质地不错的衬衫,手腕上戴着一块低调但价值不菲的机械表,是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的那位副处长,好像叫李伟。

李伟轻咳一声,还是举手了。

“严教授,我有点不成熟的想法。”李伟得到示意后开口,语气带着机关干部特有的谨慎和圆滑,“经典理论揭示了普遍规律,极具前瞻性。联系到我们眼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似乎正在印证这种周期性。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出口和金融市场,确实带来了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

这番话四平八稳,正确,但也近乎废话。

严教授面无表情地点点头:“看到了联系,不错。挑战和不确定性,具体呢?我们该如何应对?政策层面如何体现理论的指导?”

李伟被追问,略显局促,试图往回找补:“这个……中央已经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一系列措施,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他开始背诵一些政策文件里的标准表述。

几个来自基层的学员微不可察地挪动了一下身子。赵大河几乎要翻白眼,小声嘟囔:“这车轱辘话,俺们镇里开会都说腻了。”

严教授显然也不满意,目光移开,似乎在寻找更有价值的发言者。

林万骁垂着眼,指尖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敲了敲。他知道,这是个机会,也是一个微妙的试探。既要展现思考深度,又不能过于惊世骇俗,毕竟他头顶还挂着“最年轻正处级”、“经济干将”的名号,容易引人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