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结业试笔走龙蛇 三问堂前论富民

------

第一百一十七章 结业试笔走龙蛇 三问堂前论富民

春深似海,岳麓山上的草木蓊蓊郁郁,书院内的气氛却如同绷紧的弓弦。为期数年的学业即将画上句号,而最重要的结业大考,便成了检验学子们最终成色的试金石。此次考试非同小可,不仅关乎能否顺利结业,获得岳麓书院的评语,更因其成绩优劣,直接影响着学子们接下来参加乡试的资格与信心。书院上下,从教授到学子,无不严阵以待。

第一场,笔试。

考场设在庄严肃穆的“忠孝廉节堂”。清晨,旭日东升,霞光透过高窗,在光洁的青石地板上投下道道明亮的光柱。百余名即将结业的学子按号入座,鸦雀无声,唯有书案上笔墨纸砚井然有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一种无形的压力。

钟鸣三响,试卷下发。厚厚的一叠,涵盖经义、史论、策问、诗赋四大类,题量之大,内容之深,远超平日季考。

经义题不再局限于单部经典,而是要求贯通《五经》,针对“王道与霸道”、“义利之辨”等核心命题进行深入阐发,考察学子对儒家根本理念的理解深度和体系把握。

史论题则选取了历代变法成败的典型案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要求学子分析其得失根源,并引申出对当下政务的借鉴意义,重在历史洞察与现实关怀。

策问题更为犀利,直指当前朝廷面临的棘手难题:“论漕运积弊与革新之策”、“边镇屯田与戍守之平衡”,要求学子不仅要有扎实的经史功底,更需具备敏锐的时局观察力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构想能力。

诗赋题则以“岳麓抒怀”为题,要求学子以诗文形式,抒发数载书院求学之感怀,寄寓未来抱负。

陈彦屏息凝神,快速浏览全卷,心中已然有数。他并未急于动笔,而是闭目沉思片刻,将所学所知在脑海中融会贯通。

答经义题时,他并未简单扬王抑霸或空谈义利,而是从“民本”思想出发,论述“王道”之基在于富民安民,“霸道”之效在于强国御侮,二者并非截然对立,关键在于施政者是否以天下苍生为念。对于“义利”,他辨析“公利”即大义,追求合乎道义的利益方能长久,将看似矛盾的命题统一于更高的治国层面,立意新颖且根基扎实。

答史论题,他选取王安石变法为例,深入剖析其“富国强兵”初衷与“操之过急”、“用人不当”等执行层面的失误,既肯定其变法精神的可贵,也指出脱离实际、忽视民情的教训,论述客观辩证,史识与见解皆令人称道。

答策问题,他选择“漕运积弊”一题。结合所学地理、经济知识及平日思考,他直指漕运弊端核心在于官吏层层盘剥、运输效率低下、对沿河民生滋扰过甚。继而提出“清吏治、革漕法、恤民力”三策,具体包括严查贪腐、推行“兑运法”(由民运改为官军接运以减少扰民)、改进漕船与河道管理等一系列切实措施,条分缕析,对策翔实,充满经世致用的色彩。

最后的“岳麓抒怀”诗,他回顾数载寒窗,感念师长教诲,同窗之谊,描绘岳麓山水之灵秀,最后笔锋一转,抒发出“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豪情壮志。诗文明丽,情感真挚,抱负远大。

整个答题过程,陈彦下笔如行云流水,思路清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对策建言言之有物,充分展现了其数年苦修的深厚积淀和卓越才识。